近日,中国台湾省的历史作家、学者王丰在大陆社交媒体上写道:
“有一位朋友在看我视频时,留言给我,‘王老师,你的配音语言,可以全部采用繁体字,第一,我们看的懂。第二,我们看着更亲切。第三,这更能体现中国文化与传承’”。
“感谢这位朋友的留言。我自幼使用繁体字,到读研的时候,大量阅读简笔字的书及材料,如今简体繁体对我都很方便没有障碍。您说的对,我充分理解及认同”。
“但是,我为了遵守内地的规矩,并且让更多的朋友交流方便,而且大陆官方文书和传媒、所有公共场合都是使用简笔字,所以我也采用简体字作我的字幕标准字”。
“繁简其实音意都相通相同,都很方便。简体字自古已有,民国时代也曾经试行简体字,后来有人反对而作罢,直到解放之后逐步且全面使用,我个人认为简体字好写易懂,写毛笔字时用繁体则比较有美感、有古风。谢谢这位朋友,致上祝福”。
汉字的简、繁体之争,估计永远都会存在——因为,这确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比如,作为中国大陆人,解放后便逐步开始使用了简体字——甚至曾有一段时间,将有些汉字简化到比现在通用的简体字,还要简洁得令人到了“不忍卒读”的地步!
但幸运的是,国家有关部门也很快意识到其中的过犹不及之处,于是,这批太过简化的字体,很快就寿终正寝了,这应该算是汉字发展历程中的一大幸事了!
当然,对于繁体字来说,就像这位给台湾省学者王丰写信的大陆人,其认为繁体字“看得懂;看着更亲切;这更能体现中国文化与传承”,是不是说得也有一定的道理呢?
王丰这句“您说的对,我充分理解及认同”,其实,也给出了这位对岸学者的心中答案:其似乎也更认同其所使用的繁体字些吧?
不过,作为简体字使用者的中国大陆人,当然也能说出很多自己的理由为简体字辩护:比如,语言文字的简化,也是世界语言的一大历史发展趋势——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文字的第一要义:交流沟通的通用性、便利性!
事实上,在中国大陆同样有很多人,对繁体字一样是情有独钟,比如,像文艺圈的名人张国立、冯小刚等,曾以其文化名流及政协委员的地位,提出过“恢复繁体字”的提案,但是,知名的大陆学者易中天却如此批驳道:
“‘亂、竈、龜、鬱’这四个字的简体,你们会写吗?”——其实,别说会写了,估计能一眼认出的大陆普通人,也并不是很多吧?而“亂竈龜鬱”这四个字,在简化之后,就是“乱、灶、龟、郁”,此时,就是小学生们,也都能轻易读和写出来了。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简体字的功劳所在:更易认、更易懂和更易写了,这是在语言文字最基础功能——沟通、交流属性上所做的极大贡献。
也可以说,历史上的汉字,更多是为国家统治者、社会精英阶层所掌握、掌控的局面,在现当代的简体字改革后,得到了历史性的改善,所以,才有了中国逐步走向数亿农民“文字脱盲”的伟大历史成就。
当然,这位认为繁体字更有优势的大陆朋友,以及台湾省的学者王丰,他们对于繁体字优点的认知,其实也有其道理——当然,这主要是从汉字的文化属性上看问题了!
可以这么说,汉字特有的语言文字特点,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及转注、假借等,这是世界上其他语言文字,特别是最为广泛流传下来,并普遍使用的世界性字母文字,所无法比拟的独特特点——这些汉字独有的文字特点,正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说繁体字比简体字更有“文化”,其实,并不只是说像孔乙己那样,穷酸地自我标榜什么“茴”字的多个写法,而是几乎每个繁体的汉字中,不仅可以直观,还能充分意会到中国人的汉字中,蕴含着的丰富历史、哲学、思想等美好、丰富与深厚的文化元素与内涵。
当然,在汉语、汉字的学习上,对于外来者而言,似乎较为困难,也在当今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之下,在全世界推广和传播汉字、汉语言文化时,显得困难度要更大——而此时,有了大陆这样的简体字,显然要比港澳台仍保留的繁体字会有更大优势。
这样看来,对于繁、简体字的认知中,我们两岸三地的人——甚至包括了大陆内部的人,对此有着不同观点的分野,其实也并不是坏事!
像大陆上的人,平时交流学习,可以广泛使用国家要求的简体字,而在传统文化交流较强的领域,比如古文化的学习、研究,特别是在书法界,其实一直都是在用繁体字进行书写。
在中国大陆,简体字有着官方正统性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因“历史的误会与机缘巧合”,现实性地存在的港澳台的繁体字占正统地位,这种简、繁体汉字能同存于世,并被一直使用下去,事实上,它反而是中国汉字之大幸!
这是不是要比所有中国人,也包括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全世界全部都用简体字,或者全部都用繁体字,要更能避免其中的缺点,还更能保留、发挥中文的优点,更好地让汉字之美,可以精华永存、血脉永在、万世永续呢?【原创评论:瑜说还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