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凌晨,一艘集装箱货轮在通过广州市南沙区沥心沙大桥时,因航行中船员操作不当,先后碰撞到大桥18号和19号桥墩,导致部分桥面坠落,造成1辆空载中巴车、1辆货车和1辆电动摩托车坠落到船舱内,2辆小货车掉落水中,5人死亡,2人受伤住院,1人轻微伤。

事故发生后,社会各界在对遇难、受伤人员表达哀悼和关心的同时,也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特别是有网友以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为例,质疑沥心桥的建设质量。武汉长江大桥自1957年10月建成通车至今,在近70年的使用中,桥墩经受过的大小船舶撞击事故已近百次,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1年6月6日,一支由拖轮顶推的万吨船队顺流而下时,因操作不当轰然撞上了大桥桥墩。时值6月上旬,长江水位已开始进入汛期,水流湍急,万吨船队对桥墩的撞击力可想而知。然而,桥墩除了出现一些浅表碰撞痕迹外岿然不动,桥梁丝毫没有受损。从科技进步的角度看,武汉长江大桥是60多年前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质疑声,虽然多数不是出自专业人士的科学理性分析,但基于人们正常的生活经验,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资料显示,撞击沥心沙大桥的“良辉688”轮船,虽然满载排水量接近8000吨,但事发时为空载,排水量约2600吨,航速为每小时4.6海里,其撞击力远低于当年万吨船队对武汉长江大桥的撞击。结果却相反,武汉长江大桥在桥墩没有防撞设施的情况下,撞击对大桥造成的影响经检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沥心桥安装了防撞设施,桥墩却被撞歪斜位移4米,受损严重。

差别为什么这么大,事故调查显示,“良辉688轮先后撞击到沥心沙大桥的18号和19号桥墩,这两根桥墩在结构上是有很大区别的。18号桥墩从水下基础开始,至水面以上至桥面,上下都是整体浇灌的庞大实心柱体,与武汉长江大桥桥墩的结构基本相似。而19号桥墩除了水下基础部分是整体浇灌实心柱体外,水面以上至桥面则缩减成了两根直径1.8米的柱子,其抗撞击强度不用仪器检测,凭肉眼也能感知到没有18号墩结实稳固。严格来说,沥心沙大桥并非“良辉688”轮直接撞断的,而是船体将19号桥墩立柱碰撞倾斜位移后,导致桥面T型简支梁预构件失去支撑而坠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业内人士指出,桥墩水面以上被缩减为两根柱子,主要是考虑到建造成本。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墩之所以抗撞击,在桥墩建造上以安全为前提,注重了粗壮、坚实的暴力美学。当然,沥心沙大桥桥墩被撞倾斜位移,导致断裂事故的发生,主要原因无疑是“良辉688”轮通过大桥水域时操作不当所造成。

据媒体报道,此次撞桥事故发生之前的1月8日,“良辉 688”轮就因违反《海上交通安全法》,在船舶进出港口、锚地、海峡、船舶密集等区域时未加强瞭望,被海事部门罚款人民币三万元。可见,“良辉 688”轮的船员,并未认真吸取教训,重视航行安全。根据相关规定,航行船舶通过大桥水域时,应加强瞭望,在相距大桥500米外应鸣汽笛一长声,并调整好航行路线,对准通行桥孔通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路运输是世界公认的占地少、运能大、污染小、成本低的交通运输方式,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河道桥梁增多,船舶航行碰撞桥梁的隐患增多,桥毁人亡的事故增多,其中既有桥的问题,也有船的问题。如何做到既保障桥梁安全,又保障船舶航行安全,二者必须协调共同努力。架设桥梁时应科学论证,高标准高质量建造,最大限度地降低桥梁对船舶航行的不利影响。而对航行的船舶而言,这世上也许没有撞不垮的桥,其首要任务就是要绷紧安全航行这根弦,特别是在通过大桥水域时,应加强瞭望观察,规范操作。另外,无论是大桥水域管理,还是航行船舶,应充分利用先进科技设备智能化,使一切可能危及船舶航行和大桥安全的险情得到提前预警。

(此文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