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蒋璟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璟璟

几十元一块的面包,上百元一份的吐司,几百元一个的蛋糕……近年来,“面包刺客”话题多次登上热搜。与此同时,有的烘焙门店一天丢弃的面包能装满一麻袋,有的报损率超过50%。记者近期在一些烘焙门店蹲点发现,部分商家采取高定价、大包装、填满货架等营销方式,导致报损率畸高,浪费严重。有店员表示,周一到周四每天丢弃的面包能装满一麻袋,周五到周日每天也能装半麻袋。(新华社)

面包店的存货处理,原本是餐饮领域的专业经营课题,但近年来,与之相关的报道,却频频进入大众舆论场域。这显然不是偶然,而是有着很现实的背景。一方面,烘焙面包市场快速增长,各类连锁化、网红化面包店层出不穷、遍地开花,这种广覆盖和大体量,天然就意味着话题度;另一方面,在《反食品浪费法》正式落地实施之后,对于与之相关的典型案例和高敏场景,媒体与网友也变得更为关注。由此,面包店频频因为“浪费”被推到风口浪尖,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番,媒体调查发现,不少面包店报损率居然超过50%,可谓触目惊心。所谓报损,是指部分未售出面包作为饲料处理,甚至相当多的门店就直接当垃圾扔掉……形成如此高的报损率,最直接的解释,当然就是“做得太多,卖得太少”。据介绍,很多面包店为“追求货架摆满带来的视觉冲击感”,习惯于疯狂堆货。而由于单品定价高、利润大,所以即便大量滞销、丢弃,也“有钱可赚”……业内人士的这番说辞看似颇能自圆其说,其实是非常可疑的。

倘若以经典的“成本—收益”的商业框架来审视,我们其实会发现,上述所提及的面包店的诸般操作,是极其反直觉、反常识的。“高溢价与高报损”并存的局面,并不具备天然的必然性、合理性。就改善财务状况的角度,降低耗损、减少成本,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利润再推高。明知可为而不为,这里面无疑大有门道。

我们知道,近年来面包行业大兴“风投”“创业”之风,很多初创品牌为了做大市值、拿到更多投资,其首要目标并不是“马上赚钱”,而是快速拓店、上量、冲规模。在这套游戏规则下,连锁化、网红化的面包店,很多并不太在意利润,而是想着打响品牌、培养消费习惯、提升市占率——风投资金就躺在账上,烧钱成为“使命驱动”,粗放式发展的阶段,自然是花钱如流水、大手大脚,浪费也是在所不惜——这种玩法,与传统夫妻店、个体户式的面包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面包店,本是一个极其看重现金流和利润率的生意,但是在风投化、金融化之后,其最根本的商业逻辑发生了巨变。就此而言,要降低超高的报损率,从源头改变浪费现象,或许还是要从商业模式的自我反思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