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4年……

华为在汽车行业的动作更频繁了,先后与东风岚图、东风猛士达成战略合作。

但许多人认为与岚图、猛士的合作仅限于HI模式,相较于赛力斯的智选模式弱了一些,这其中华为的存在感并不强。

但有一点要搞清楚,华为现在是供应商,在汽车行业属于是配角,而非主角!

更抢镜的表现,并不利于华为在汽车行业的发展。

纠结到极致的华为“造车”

苹果宣布停止了电动车计划,其中有一个因素,就是在造一辆L4的车,还是L2的车上摇摆不定。

内部一定很纠结,也肯定拉扯了一段时间。

而华为以何种身份参与到汽车行业中去,也一定非常纠结。

在心声社区的论坛中,余承东直接留言称:“这个时代变了,这(不造车)只会让我们更艰难!若干年后,大家会看明白的,留给时间去检验吧!对一个行业,只有深入洞察,深刻理解,才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标记一下,若干年后再来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他是拯救华为手机的关键人物,即便他是华为执牛耳者,即便他是余大嘴,也没有改变华为重申“不造车”的文件下发。

2019年,华为转折的一年。

这一年,华为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此前华为也为车企提供通信模块,但侧重并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年4月份,华为参加了上海车展。

是以“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的身份参加,此时华为已经有了明确的战略规划:要做供应商,不造整车。

调子在这一年基本就定了下来。

但与传统零部件供应有所不同,华为所提供的包括软件、算法、云、车机等智能化零部件,很难像传统标准化零部件一样,直接扔给车企,然后收钱了事。

此外,华为当时也有在除智能手机以外的赛道上,找寻一个利润比较高的行当。

大抵也是如此,于是华为诞生了三种合作模式,也是为了应对众多车企不同需求而产生的“华为式”合作方式。

尤其是智选模式,从汽车设计到汽车营销,华为从头参与到尾。

这种模式在很多人眼中,其实很畸形。

华为希望通过此方式快速在汽车领域打响华为的名声,但也让其遭到了反噬。

不造车的华为比谁都像车企

华为不造车,但问界从头到尾它都参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界用料足,也都在说华为良心;

问界智驾小视频泛滥,也是在说华为技术强;

AEB遭质疑,也是余承东首当其冲的出来开干……

智选模式下的问界,让华为在汽车行业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同时也让大众再次产生了误解……

难道它还有亲自造车的想法?

传统车企们也更加担心起来……

上汽说,与华为合作会“失去自己的灵魂”;

广汽说,“华为是比较大牌的供应商,虽然零部件质量不错,但价格也是不受控的,与华为合作基本没有议价能力”;

就连已经合作的长安,也出来捅了一刀,说上一句“没有底线”。

智选模式下的华为,让其看起来更像是传统车企们的“敌人”、“友商”,而非一个可以放下心来去合作的供应商。

另辟蹊径,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供应商

问界的成功对于刚进入汽车行业的新手华为是一件好事,但对于供应商身份的华为却有利有弊。

前面说了,智选模式下的问界目前很强势。

但,华为不能保证每一款与其合作的智选车在销量上都很强势。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随着“界”系列的增多,华为门店的汽车展位都不够,当时智界上市的时候,更是有“看车要去地下车库”的传闻流出。

此外完全将“灵魂”交出去,一切交给华为打理的策略,赛力斯可以接受,但其他车企未必买账。

这种无限接近于华为亲自下场造车的智选模式,甚至遭到了长安这个亲密合作伙伴的背刺。

智选模式不受待见,HI模式、零部件模式得不到更快速的扩张,一直亏损的华为车BU也不得不再次做出调整。

2023年底,华为发出了一则公告:华为与长安汽车于25日在深圳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

经协商,华为拟成立一家新公司,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及增量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消息一出,不少人感到了惋惜。

认为这是是继“不造车”申明后再次给自己上了一副枷锁,问界的成功让他们认为华为空有造车的实力,却没有造车的行动。

但,有一点要搞清楚。

不管是一如既往坚持内心想法的任正非,“这两年来,尽管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但我们要清楚,打造ICT基础设施才是华为公司肩负的历史使命,越是在艰苦时期,越不能动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是被迫接受现状的余承东,“我们一直认为,中国需要打造一个由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一个有‘火车头’的开放平台。”

这一帅一将的想法已经在重合。

结语

2月24日,华为与“国家队”广汽再续前缘,推出传祺M8宗师。

此次合作,华为的身份更倾向于供应商。

传祺M8宗师先锋版搭载华为车机模组及车机操作系统,这是在传祺车型上首次打通华为智能座舱生态,首次实现了广汽车型与华为包括手机、平板、智慧屏、音箱、手表等在内“1+8”设备的互联互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不喧宾夺主,且能体现自身价值,能够得到更多车企青睐的模式,才是华为最终想要的结果。

高合的总监说,中国需要高合。

其实,并非如此。

中国汽车不缺高合,中国汽车甚至也不缺一个华为问界。

华为甚至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再次打造一个同级别、同高度的“界”出来,中国缺的是一个能够符合这个汽车时代,且在关键时刻不被“卡脖子”的供应商,或者说是开放平台。

没错,我们缺少一个供应商,一个可以比肩博世的供应商。

同样,中国的汽车行业也缺少一个开放平台。

这个平台会为中国电动车弯道超车提供助力;

同时也会成为中国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新能源化的底座;

即便未来会有“卡脖子”事件出现,它也会为中国汽车做最后的兜底。

这个开放平台已有雏形……

未来……它会是中国的“英伟达+博世+高通”……

而能为中国汽车扛起这面大旗的,目前来看唯有、也只有华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账号处理。

本文为原创内容,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搬运,已签全网维权,如有需求请联系本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