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电影《热辣滚烫》热映,网上出现了不少关于「讨好型人格」的讨论,说讨好型人格会影响孩子身心发展,长大以后很容易内耗,活得很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其中谈到的一些「讨好型人格」的表现,通常是:

1. 从不拒绝别人的要求

2. 和小伙伴一起玩只会顺从别人

3. 出去玩被抢玩具也不反抗

4. 平时性格温和懂事,很会照顾人

5. 喜欢主动哄别人开心

6. 看到别人不开心,自己觉得内疚

不少家长对号入座,开始担心:我家孩子平时也这样,是讨好型人格吗?

我们这就请拥有十余年心理学教学经验、擅长处理各类儿童行为问题的秦丽丽老师,来给大家详细讲讲。

讨好行为 ≠ 讨好型人格

别轻易给孩子下定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在心理学中,「讨好型人格」指的是倾向于为了取悦他人而不自觉地牺牲自己的需要和利益的人格特质。

我们首先要澄清一点就是,孩子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

从出生开始,孩子就在不断地接受新的经验和知识,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情绪反应。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可能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行为,有时会表现出一些看似讨好的行为,但不能说孩子有讨好型人格。

因为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人格特质,可能只是反映了他们当前阶段的发展特点。

家长不用过度焦虑,更不能轻易给孩子下定义、贴标签。

尤其是 3~5 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并且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开始出现一些利他的、甚至讨好的行为。比如孩子会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别的小朋友,会安慰、分担别人伤心难过的情绪等等。

这在心理学上称作「亲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自己无明显好处,而自己却自觉自愿给他人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

这种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升孩子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促进自我行为的调节,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群体意识,对融入集体生活很有好处。

可以说,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只是一种自发的善意,并不是想要讨好谁。

留意孩子的一些讨好行为

背后可能是未被满足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有的孩子原本就性格外向、善于表达,随着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会表现得更加嘴甜、喜欢讨人欢心,并不会觉得孩子就是讨好型人格。

可自己孩子最近突然喜欢讨好家长或者身边的人,这种会不会是讨好型人格的迹象呢?也不需要担心吗?

要知道,孩子突然的变化,肯定事出有因,特别是还不太会表达,或者是不擅长表达的孩子。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1. 观察孩子的行为:家长要敏感地觉察孩子出现讨好行为的时间,是否有什么其他重要的事件,比如:搬家、转学、父母吵架等等。

要注意任何可能引起孩子行为变化的事件或情境。同时,要观察孩子讨好的对象是所有人,还是某个特定的人。

2. 建立真诚的沟通:要和孩子保持开放、坦诚的沟通,让孩子知道他可以随时与您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要倾听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3. 关注背后的需求:通过观察和沟通,要从孩子外在表现出来的讨好行为,看到孩子内在的需求,看孩子是否有安全感缺失、社交问题等。

比如,最近家长可能因为工作繁忙对孩子缺少陪伴,那么孩子的讨好爸妈的行为可能只是希望爸妈多关注自己。

4. 给予积极的反馈: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家长要鼓励和赞赏孩子的积极行为。要让孩子知道他们的努力和善意是受到认可和欣赏的。

同时,要让孩子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多跟孩子交流,提供高质量陪伴,积极帮孩子解决困难,确保家庭环境是安全、温暖、支持和理解的,让孩子感到放心和自在。

当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讨好行为自然就会逐渐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过度讨好的行为,可能提示孩子有「讨好型人格」倾向,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一定会发展成讨好型人格,但仍需要及时干预。

过度的表现在于,孩子除了有讨好行为的表现,还会常常因为忽略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导致自我价值感丧失和焦虑增加。

他们与人交往是建立在取悦他人的基础上,而非真诚的沟通和平等的互动,所以往往难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常常会陷入「我明明已经对别人很好了,别人为什么还是不喜欢我」的自责和困扰之中。

这就需要家长能够观察并识别孩子的讨好行为,如果超过了一定限度,开始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时,就要及时帮助孩子进行调整。

比如有家长觉得孩子不懂拒绝,即使自己想玩的玩具,小伙伴想玩就会主动让出。那我们可以跟孩子沟通,让出玩具有没有觉得伤心?是不是怕如果不把玩具给小朋友,别人就不跟自己玩了,就不喜欢自己了?

如果孩子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家长可以回顾孩子平时的行为习惯,来判断孩子是否出现明显过度的讨好行为。

不想让孩子变讨好型人格

平时要多进行正向沟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行为和表现,我们要做的是及时排查问题并及时调整。

平时生活中,我们更鼓励家长多和孩子进行积极、正面的沟通:

多肯定孩子的优点,帮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你很有自己的想法,这样很棒

爸妈会一直支持你,并为你感到骄傲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家长可以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孩子的优点、不吝惜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不必通过讨好别人获得肯定。

别经常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不要只在孩子的表现符合自己的期待时,才给予孩子爱和鼓励。

要多给孩子鼓励和肯定,尽量避免孩子通过「讨好」别人来获得认可,寄希望于通过达到他人的要求来获得肯定。

多向孩子表达爱,让孩子感到保护和关爱

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或挑战,爸爸妈妈都会支持你

我们会一直在你身边陪伴你、鼓励你,我们永远都爱你

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安全感是其他人都无法取代的。

我们平时可以口头上多跟孩子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注和爱。

当然更重要的是行动上多陪伴孩子,这里的陪伴不一定是时间的长短,而是高质量的、全心全意地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支持。

这样尽可能避免让孩子通过「讨好」来获得安全感,即通过迎合他人、达到要求来获得保护和关爱。

引导孩子独立思考,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我

别人是这样想的,妈妈和爸爸想多听听你的想法

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大胆地说出来

有的家长比较强势,对孩子包办代替,每当孩子想自主表达和选择时,就会去打压否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选择的都是错的,自主性就会被限制,就会去小心翼翼地迎合大人。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习惯通过「讨好」谋求生长空间,就好像是在高压教育的夹缝中艰难生长。

其实,尽管孩子小,也要在一些事情上,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比如,让孩子自己挑选服饰,倾听并尊重孩子的意见,给孩子充分自主发展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总的来说,孩子的人格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概念,不能简单地通过表面行为来定义孩子的成长。

家长们能做的是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并发展出符合自己特点和社会需求的人格特质。

本文专家

秦丽丽

合作专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苏静

审核专家

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

策划制作

监制:大力

策划:美丽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