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听三哥说”关注我吧~

前天住建部发文称:“各城市要做好今明两年住房发展计划,防止市场大起大落”。

同时还要“根据人口变化确定住房需求,根据住房需求科学安排土地供应、引导配置金融资源,实现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结构合理,防止市场大起大落。”

这段话表达了两个意思,第一是防止楼市继续下行,第二是用控制土地供应节奏,以制造稀缺的方式托住楼市

情况虽然是这么个情况,但防止市场“大起大落”这句话本身还是过于搞笑了。

首先是防止大起的这份担心,真就不知道是怎么来的。

换个角度看,与其说是担心,不如说是对楼市还存在一些莫名其妙的不知道哪来的“迷之自信”。

这就像担心一个被医生确诊且高位瘫痪多年的在床病人,突然会下床乱跑甚至健步如飞的冲出家门最终走丢了一样。

这个心操的,多少有点多余。

其次是防止大落的这份“警觉”,有一说一这个警觉倒是符合楼市现状,毕竟下滑还没停止。

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规模为11.09万亿元,同比下降9.6%,创2017年以来新低。

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1.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8.5%,创2012年以来新低。

商品房销售金额为11.7万亿元,同比下降6.5%,创2016年以来新低。

新房这个二级市场一下大雪,土地这个一级市场就得来一场重感冒,2023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57996亿元,同比下降13.2%。

而以上种种的数据,全都是在去年已经大幅下降的基础上,继续下滑的优秀成果。

大落是大概率事件,大起又是充满倔强的“极度幻想”,这波新政很有意思。

1

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这个住房计划,原文是:“根据人口变化确定住房需求,根据住房需求科学安排土地供应

说穿了就是让地方控制供地节奏,制造一定的稀缺性,以土地的稀缺给房价的下跌制造障碍和增加摩擦力。

土地资源这边地方上是唯一的独家“供应商”,所以控制供地的节奏还是可以掌握住的。

玩的就是个稀缺。

这个操作并不新鲜,过去楼市这20多年过来就是这么做的。

“定时定量”控制土地的供应,以维持土地一定程度上的紧俏性,从而保持二级市场也就是新房的热度。

100个人想喝奶茶,工厂只给奶茶店供应足够制作55个人奶茶的原料。

怎么办?排队吧摇号吧争抢吧。

于是土拍市场上的新地王出现,接着新房市场上的网红盘出现,然后房企喜笑颜开,抢上房子的投资人群对未来的收益也信心满满。

最关键的是新房市场的热度又带动土地市场下一轮土拍的热度。

在这种背景下,没抢上土地的房企拼命融资借债,准备下次一定拔得头筹,没买到房子的个体暗自决定准备送出茶水费,好锁定下一次的稀缺房源

个体积极给房企送钱,房企积极在地方拿地,地方则在土拍热度高涨的背景下不慌不忙的继续把控供地的节奏。

一场房价上涨的正循环就此启动。

这个曾经一直在用方法是挺好,但没什么事情是可以一劳永逸。

再怎么把控节奏毕竟土地供应这20多年都走过来了,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纵然你小水管玩涓流,这么多年下面的小水洼也积累成了大池塘。

稀缺性不能没说消失了,但程度上就差了那么点意思。

但有就好过没有,再贫瘠的土地你甩开了膀子干,多少还是能多打点粮食下来,如果地方上能控制住对土地出让金短期的渴望,或许还真能让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稍微回暖,但现实的情况远比这复杂。

首先是债务的压力。

地方上的债务是个已经到眼前的灰犀牛,至于具体体重是多少,因为计算的方式不同数据就太多,有说40多万亿的有说60万亿的,甚至还有更多。

总之,这头犀牛的体重是相当不轻,且还在逐年增长。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就算地方上准备勒紧裤腰带来缩减土地供应量,但还得先问问这头债务犀牛答不答应。

包含城投债在内的巨大地方存量债务,每一天都需要大量的利息供养,但凡少吃一点,这头灰犀牛就随时有翻脸的可能。

2023年地方债利息延续了2022年首次突破一万亿的优秀成绩,继续稳定在1.23万亿,利息这玩意只能用政府性基金也就是土地出让金来偿还,结果就是去年卖地那点收入,又被砍了一大刀。

好在上面知道“疼”人,眼看着地方上债务压力“略”大,去年下半年给安排了1.5万亿的史上第四轮特殊再融资债券,缓解了部分的燃眉之急。

目前的现状就是,一刻都不能耽误,地方上对债务这事基本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基于这种情况,地方债务这边的压力只要一上来,供应土地那边的缩量计划别说继续坚持缩量,别增量供应都算是好的。

没办法,等着米下锅这事不好抗。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虽然地方有能力减少供地的速度和数量,以此换来楼市可能的升温,但债务这边无时无刻的压力,会像硫酸一样一点点腐蚀掉这个所谓的有“节奏”的供地计划。

2

其次是隔壁城市的竞争。

不要指望不同的城市之间能在楼市上做出攻守同盟这样的约定,土地大家都有,债务也都不少,所以等于大家处于一个囚徒困境中。

看谁先摊牌。

2022年和2023年二手房市场上都出现过所谓的保价联盟,就是一个小区的业主搞一个微信群,然后大家互相通气约定房价低于多少不卖,想借此托住整个小区的二手房价格。

这种过于搞笑的操作注定了这种松散的,压根称不上联盟的东西必然会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

果不其然,很快搞过报价联盟的小区中出现了叛徒。

你们都坚持2.1万/平米是吧?我1.9万/平米先溜为敬,拜拜了我的友邻们,你们继续扛着吧”。

两个相距不远且交通便利最重要是产业发展和经济水平接近的城市,A城傻呼呼的还在减少土地供应,B城悄悄的把供应往上加两成。

僧多粥少谁都不够吃,为了多卖地背后插一刀这事,简直再正常不过。

反正现在限购几乎等于名存实亡,购房人群可以最大限度的选择把钱交给哪个城市的楼市中,就看谁供应的土地中被房企能相中的多点。

谁供应的量多了,矮子里面就容易拔出个高个子,供应土地多的那个被房企相中的几率多少还是会大点。

至于说增加供应导致少数被卖出去的土地可能只会落个更低的价格,但都这会了没人顾得上这个,就当赶个末班车,能赚一点是一点。

2021年搞的那个集体供地,说好了所有进入名单的城市供地每年3次,结果呢?2022年底西安长沙等地方公开表示,我们要放开卖地了。

各扫门前雪,自己的债务自己着急,攻守同盟纯纯的是一个大笑话。

当初都坚持不住,在23年楼市继续下滑后的这种抢存量的市场,谁手快谁就能多吃一口,死道友不死贫道这事更别指望大家能一起死扛。

3

前有自己的债务,后有不同地方之间对市场的争抢,这个供地计划想制造出集体的稀缺性,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但机会也不是被一棒子全敲死。

这次防止大起大落的住房计划新政,配合上当下限购已经在绝大多数城市消失的情况,未来一线和极少部分二线还是有可能破局稳住。

当然其他城市的楼市大概率是要趁早歇了。

这和人口流动的方向有关。

青壮年这个群体是所有城市想争取的对象,原因没别的,他们是相对最优质的潜在购房人群。

但楼市毕竟不是2016年棚改后的意气风发,靠买房致富的口号是吸引不来人,说到底还是就业。

人开始务实了。

青壮年需要的是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不是买套房子就财富飞升的人造幻梦。

更大的城市比如四大一线们,不管再怎么说,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还是稳坐第一梯队的交椅,更多的就业吸引更多的青壮年人口,如果能把供地把持的严谨一些,搞不好还真会有些起色。

最后也许本就不太依赖土地财政的这些大城市,反而土地财政因为本地楼市有大量为就业而来的青壮年撑住,再加上这些城市的财政情况有底气控制供地节奏的原因,搞的有声有色。

就像陈奕迅那首《红玫瑰》的歌词一样:“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不过,这也仅限于这些城市的白菜心区域和一些较为热门地段,那种全城一盘棋统一大上涨的幻想,还是趁早破灭了好。

局部繁荣,整体过剩,这大概是未来少部分大城市的最终楼市图景。

至于剩下的绝大多数城市,其楼市凭这个住房计划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大家该保交楼的继续保交楼,该想办法降价的继续降价,该下调首付的就抓紧时间下调。

市场的下行,还没结束呢。

就这样。

感谢大家阅读,如果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