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是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南方邻邦,全称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越南所在的东南亚位于两大洲(亚洲、大洋洲)和两大洋(太平洋、印度洋)交汇的“十字路口”处,加之历史上频繁的民族迁徙和经久不衰的海外贸易,使得不同文明在此交汇、碰撞乃至融合,并最终塑造了越南本土社会与文化。

前越南时代的多样文明与文化

从地理空间上来看,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云南、广西接壤,南抵暹罗湾,西接老挝、柬埔寨,东临南中国海,国土呈狭长的S形,包括北、中、南三部,即越南所谓的北、中、南三圻之地。在“越南”这一称谓产生前,其北、中、南三部实际长期存在着不同的文明和国家,塑造了前越南时代多元的文明与文化样态。

就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北区而言,其文明和文化形态主要受到中国汉文化浸润。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典籍中就出现了神农氏、颛顼、尧、舜等南至交趾或南抚交趾的传说。秦汉以后,今越南北中部长期为中国“郡县”或“边疆”之一部,开启了长达千余年的“郡县时代”越南学者亦称“北属时期”),客观上加速了中华文物制度在当地的传播与融合。10世纪以后,今越南北中部开始建立以京族为主体的自主王朝国家。在构建古代王朝国家的过程中,其历代统治者逐渐将中华文物制度与本土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发展出了以使用汉喃(喃即喃字,是京族在汉字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文字)文字和儒释道思想为核心的古代文明与文化样态。

就今越南中南部而言,则长期受到印度文化影响,分别形成以占婆人和高棉人为主体的“印度化”国家。2世纪末,在此形成了以占婆人为主体的林邑国(后改称“占城”)。占城受印度文化影响显著,信奉婆罗门教和佛教,将湿婆视作王权的象征,使用梵文及在此基础上创制的占文。约10—13世纪,占婆人接受了伊斯兰教及其文化,甚至将之本土化,形成婆尼教。与占婆人相比,高棉人在今越南南部的历史文化则更为悠久。其于1世纪左右建立扶南王国,至7世纪真腊(即今柬埔寨)取扶南而代之,其国强盛时期亦作“吴哥王朝”。由于高棉人在当地的长期经营,今越南南部深受印度文化影响。

统一越南王朝国家的文化整合与法国文化殖民

1069年,李圣宗首次从占城处获得了地哩、麻令、布政三州之地,以京族为主体的自主王朝国家开始越过横山向南扩张,即越南历史上所谓的“南进运动”。通过不断“南进”,原本局促于今越南北中部、以京族为主体的自主王朝国家先后从占城和真腊处取得了今越南中南部的广大土地。至18世纪中叶,其统治范围已达暹罗湾沿岸,奠定了今日越南的基本疆域。在扩展疆域的同时,“南进”亦给以京族为主体的自主王朝国家带来了分裂,最终形成了郑主和阮主以罗河为界、分别控辖今越南北中部和中南部的局面,即越南历史上所谓的北河与南河。1802年,阮主后裔阮福映建立阮朝,首次将今越南北中南三部同时置于一个政权之下,由此形成了统一的越南王朝国家。

嘉隆(即阮福映)建立阮朝之初,在文化上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不仅在北河保留了大量郑主以来形成的有别于南河的文化习俗,对曾支持其的华人、占婆人、高棉人、西方人及其他少数族群的文化及宗教亦保持相对宽容的态度。明命继位以后,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大一统的角度出发,一改其父的宽容政策,开始对国内的多元文化样态进行整合。具体而言,明命之文化整合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其一,以儒学为尊,大力发展科举,恢复三级考试制度,倡导文臣治国;其二,排斥“异端”,抑制佛、道等势力,禁止天主教;其三,统一南北河之文化习俗,在少数族群中推行“汉化”政策,使之接受京族风俗习惯。通过一系列举措,明命使得国内相对多元的文化初步趋于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民众对统一越南王朝国家的文化认同。

1858年,法西联合舰队炮轰岘港,由此拉开了法国殖民入侵越南的序幕。为便于统治,法国殖民者最终将越南一分为三,分而治之。为抹杀越南作为统一王朝国家的历史记忆,殖民者甚至强迫阮廷销毁了清王朝赐予的越南国王之印,并以倡导“文明”“进化”等为借口,鼓吹西方文化优越,贬斥越南传统文化。面对法国的文化殖民,越南近代仁人志士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并未舍弃其传统文化,仍以越南为国号,撰写了大量宣传本国历史文化的著述,号召人民反对殖民统治。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胜利,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庄严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使得“越南”这一象征国家统一的文化符号再度复活。

越南社会主义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早在八月革命前,越南共产党就从粉碎法日殖民枷锁和反对本国封建制度的角度出发,于1943年颁布了《越南文化纲领》,以此纲领为标志,社会主义文化逐渐在越南兴起。

八月革命后,由于法国和美国的干涉和介入,使得越南再度陷入分裂,尤其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逐渐形成了北方的越南民主共和国与南方的越南共和国对峙的局面,即所谓“北越”和“南越”。由于北越和南越分属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二者不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展开斗争,亦在思想文化领域存在博弈,如双方学者时常依托各自主办的《文史地》和《史地》杂志就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问题展开隔空论战。就北越而言,其在胡志明思想指导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宣扬反帝反殖民、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抗美救国战争和北方的社会主义建设而服务。

1975年4月,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领导下,最终取得了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次年,越南国内举行普选,产生统一国会,宣布南北实现统一,改国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此后,越南北方的社会主义文化迅速向南方传播和扩展,最终成为其国内主流文化。革新开放以来,越南思想文化领域日益呈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势,面对国内出现的一些“西方化”和“自由化”倾向,越南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大力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先进越南文化,以实现文化的全面发展、多元统一,浸润人文、民主、进步精神,使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促进越南社会发展的坚实精神基础和重要内生力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越南阮朝前期疫病流行与应对研究(1802-1885)”(21CSS021)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年2月29日第A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