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乐三(1902—1984),原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别署南屿山人,孝丰鹤鹿溪(今安吉塘浦)人。父诸献庄,清光绪年间秀才,擅长诗文,好金石书画,以“耕读传家”为本,授徒乡里,不求仕进。诸乐三得父亲启蒙,诵习诗辞古文,酷爱金石书画,尤为仰慕吴昌硕的书画篆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海时与仲兄诸闻韵同住吉庆里吴昌硕家,除专心就读医学外,更倾心于书画艺术,并常常求教于吴昌硕,得其教诲。吴昌硕曾赠《佛手水仙图》并五律一首:“何药能医国?踌躇见性真。后天扶气脉,本草识君臣。鹤麓有源水,沪江无尽春。霜红寻到否?期尔一流人。”对诸乐三勉励有加,寄以深切厚望。与缶翁朝夕相处四年,得其亲授,悉心揣摩,深入堂奥,吴氏谓“乐三得我神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2年,因仲兄诸闻韵赴日考察,诸乐三代其在上海美专授课,得刘海粟校长好评1923年,上海美专成立中国画系,诸闻韵担任系主任,诸乐三成为上海美专最年轻的中国画系教授,教授花鸟、书法、篆刻课,以及后来的中国画论、诗词题跋等课。与陈师曾、潘天寿等并肩作战,他们所做的繁琐细碎的教学工作,是现代中国画教学的奠基工作,他们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代中国画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乐三绘画最为早熟,在全面继承吴昌硕艺术外,又从吴氏“金石味”中脱出,回归传统文人画趣味,吸收青藤的豪放、白阳的灵秀、八大的奇崛、石涛的多变,广采博览,为我所用,形成既似缶翁,又有别于缶翁的风格,开拓了“形气兼重”的绘画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乐三擅长写意花鸟,兼工山水,题材既有常见的梅、兰、竹、菊等,诸乐三此类作品最多,其执篆籀之笔,表现如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的线条,又喜画紫藤,以草篆写藤,中锋挥洒,乱中有序,笔走蛟龙,浑厚灵动,自成一格。至于草虫花鸟,则多取八大、黄瘿瓢、任伯年、王一亭诸家,于画面增添不少生机,有别于吴昌硕基本不画鸟虫的画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诸乐三生长于安吉农村,对农作物有很深的感情,使之成为笔下很重要的画材。诸如棉花、玉米、水稻、瓜果、豆荚、冬笋、芋艿之类,极具乡土气息,拓展了吴昌硕绘画题材。他擅于从平凡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诗情画意,作画强调立意、意境,作画前深思熟虑酝酿诗意,通过传统笔墨表现大自然景物的朴实、纯洁之美,故其画中有诗,回味无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