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此时的清王朝已经不再是太平盛世,可京城永远都富有皇家气派,依然是歌舞升平,一派富庶的景象。

在京城的中央,便是皇家的宫殿,它很安静地矗立着,丝毫没有受到外面纷乱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紫禁城的御花园是皇帝赏花的地方,在围墙外游动的除了亲军便是护军,普通人是不敢在这里停留的。花香在随风游动,尤其在万紫千红的季节,即使有高墙的阻隔,也不能阻止扑鼻花香在整个京城弥漫。

在康熙爷以前,花园里的建筑还不是很多。到乾隆爷的时候,这里的建筑便开始多了起来,最显眼的建筑当数前书房、南书房和后书房。说是书房,其实并没有几本书,有的倒是大臣们忙碌的身影

在御花园的后书房,有一个人满脸都是焦躁的表情,他就是道光帝。

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色变得昏暗起来。霞光在慢慢消散,微风送来些许凉意。街道上乘凉的人便开始多了起来,他们都在悄悄地谈论着广西的痘瘟。鸦片战争平息了,多灾多难的大清刚刚有了一些生机,现在又流行痘瘟,难免让人和大清的国运联系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御花园后书房里的道光帝没有因为天气的凉爽而惬意,心浮气躁的他近几日最烦的也是这个事情。

痘瘟俗称天花,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急性发疹性疾病。早在晋代时,著名药学家道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道:“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剧者多死”。同时他对“天花”的起源进行了追溯。指出:此病起自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公元23-26年)。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天花”病的记载。

这种病成了中原大地的传统绝症,从东汉流传到明清,几乎朝朝猖獗,百姓深受其害。历朝历代都非常注意天花的治疗,而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据清代医学家朱纯嘏在《痘疹定论》中记载,宋真宗(公元998——1022年)或仁宗(公元1023——1063年)时期,四川峨眉山有一医者能种痘,被人誉为神医,后来被聘到开封府,为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种痘获得成功。后来王素活了六十七岁,这个传说或有讹误,但也不能排除宋代有产生人痘接种萌芽的可能性,到了明代,随着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加深和治疗痘疹经验的丰富,便正式发明了人痘接种术,人们才不再谈痘色变。但这种方法只限于达官贵人、上层阶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康熙朝,朝廷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始在各省大力推广人痘接种法,希望从根本上消灭痘瘟。但民族成分复杂的广西百姓却偏偏不买朝廷的账,任你说得天花乱坠,还是坚决不种痘。如今,广西终于大面积流行痘瘟了,并且来势凶猛,这自然天成的痘瘟一时还难以控制。

本来已经满目疮痍的清政府,如今又意外摊上这个事情,真是祸不单行。

这种病传染性极强,为了把损失减少到最小,道光帝只好严令广西巡抚衙门派重兵把守省界,严防广西百姓为了逃避痘瘟而四处乱窜。因此,这个广西以及邻省官兵都日夜巡逻,无不视痘如虎。

痘瘟加上周边的封锁,广西的巫医神汉越来越有了市场,劫匪路霸的活动也异常猖獗,无疑给广西雪上加霜。

道光帝拿起折子,这是广西巡抚衙门八百里快马送过来的折子,广西灾情严重,“盗匪”横行,赈灾与“剿匪”,刻不容缓。

虽然国库库存银子已经不多了,可道光帝还是御批道:赈灾与“剿匪”并举。他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虽然朝廷在努力救灾,不久这里还是发生了令朝廷震惊的大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