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萧山,地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签

更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和传奇的集合

它们仿佛是一部无声的史诗

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起踏上这趟寻访萧山各镇街地名由来的旅程

看看我们所在镇的地名背后

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身为城厢镇,是一个古老的县城。因其管辖范围包括城内及近郊,故名“城厢”。街道沿袭镇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街道地处北干山之北,故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境内有西蜀山而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2月设乡,乡镇政府驻地塘里陈村,因当时新中国刚成立,故冠以“新”字,称“新塘乡”。另据《萧山县地名志》载,相传宋代塘里陈村东面有块田畈,地势低洼,称“镬底畈”,当时曾筑起一条围塘,取名“新塘”,乡以此得名。街道沿袭乡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传西江塘建成后,有一闻氏来此定居,故称“闻家堰”。镇以堰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末清初,为钱塘江沿岸“六围”灶地,后,时有涨坍,并开荒垦种,逐渐形成村落,发展为乡镇。宁围镇名沿用西兴盐场“宁围”灶荡名。这里原系围垦之地,取其安宁之意,故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长山东麓,旧称山末址。1946年头蓬等地坍江,商户迁山末址发展而集市兴起,1951年在此设供销社,初具街市规模,故名“新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古时地处钱塘江边,常受江潮冲击,当地百姓为求安宁,祈求江神保佑,故在此建造庙宇,名曰“靖江殿”,故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传从前有惠南、惠阳两兄弟在此开荒定居,随后陆续有人迁此,遂成村落。当地群众为纪念他们,将两人名字的末字组成“南阳”地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盈丰之名源于商人裘纪华开店号“盈丰盛”。民国32年(1943年),商人裘纪华在五堡河西,紧靠南沙大堤处开设花米店,收购农副产品,运销海宁、上海等地,取店号为“盈丰盛”,后聚集成村落,并以店号为村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乾宁四年(897年),黄岭守将楼晋在州口溪南建宅定居,繁衍成村,名曰“楼家塔”,简称“楼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地处永兴河上游,故名。相传唐朝末年,黄通岭脚有座广福寺,有和尚百余人,香火旺盛。和尚除佛事外,还在永兴河上游的凤坞溪口开店做买卖,故旧称“和尚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时,戴氏自萧山西兴迁此繁衍成村,故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属山阴县天乐乡,辛亥革命后划归绍兴县。1946年9月,绍兴县乡镇调整,协进乡和青化乡三至六保合并,名“进化乡”,“进化”之名沿用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地处浦阳江畔而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濒临浦阳江而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弘治年间,绍兴府在西小江东岸的金鸡山设盐务批验所前,故称“所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传昔有一秀才,幼年丧父,靠寡母和邻里养育成才,发迹后为报家乡培养之恩,出资在镇北内河上建了一座石桥,方便行人过桥,取名“义桥”。镇以桥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咸通二年(861年)觉苑寺(江寺)经幢落成,其捐助部分铭文有“衙前之将兼知都坊马权舍绢二疋”的记载。唐朝已有“衙前”的地名,而且有军队驻守。据《衙前镇志》载,当时“军队皆据山布阵,以利攻守,军衙建在近山,一遍指挥”。因聚落在“大衙”之前,故名“衙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地处北海塘的东端,曾称“塘头”。相传钱塘江向北改道以后,塘北逐步淤积为沙地,益种瓜类,瓜熟裂开,甜水沥沥,故名“瓜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6年11月开始,夹灶、党山、长沙、瓜沥等公社组织干部群众向东部滩涂围垦,至1977年先后进行5次围垦,围毛地5.4万亩。因该地在“益农闸”东北,故称“益农”垦区,后相沿为镇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坐落在党山河北端,旧名“党山湾底”,后简称“党湾”。

来源:萧山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