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永超
婆母去世时,老李的舅舅们曾泪眼婆娑地对我和嫂子说:“以后逢年过节回来,别忘了黄村还有你们的老舅。”时至今日,八十五岁高龄的二舅则成了兄弟姊妹中仅有的存世者。
二舅是三个舅舅中唯一的文化人。记得我第一次和他相见时,他问我在哪个单位上班。得知我在林校工作,他的情绪一下子变得激动起来,大声问我:“是洛阳林校吗?你舅就是从那个学校毕业的。”我当时竟没弄清他说的是哪个舅舅。
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我才逐渐明白,二舅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从我校毕业的。不过,他并没有从事林业方面的工作,而是选择做了一名小学教师。
那天中午,二舅坚持留我在他家吃饭。席间,他向我打听了几位老教师,可惜我进校晚,一个也不认识。
后来,我从老李那里得知:二舅性情耿直,刚参加工作不久,因为一车炭得罪了公社领导,被遣返回家。在接下来长达25年的时间里,他当过农民,当过村里的代课教师。由于家里子女多,收入又低,他的日子一直过得清贫。1987年后,二舅被恢复了公办教师身份,拮据的经济状况才得以缓解。
那以后,我再见到二舅时,他的话语里竟多了一份浓厚的敬重,仿佛我这个来自他母校的教师也成了他的老师。在给别人介绍我时,他总要刻意强调我是“洛阳林校的老师”,言语中透着自豪。
我曾经对二舅说,学校还在原来的地方,校舍比以前漂亮了许多,我们就在学校的家属院里住,希望他到洛阳时能够到我家住上一阵儿。
他听了好似领了一道圣旨,每次见我便如承诺般地跟我说:“等我下次去洛阳,一定到你家里看看。”不过,这个“一定”却不知何时才能真正兑现。
2016年春节,我和老李先回了娘家,打算回嵩县老家时再去看望舅舅们。出人意料的是,初二那天上午,二哥竟传来三舅过世的消息。于是,我们一路奔波,在三舅下葬的头天下午赶了回去。
见过三舅母后,我们决定到二舅那里坐坐。他那时的听力已大不如前,说话嗓门很高。看到我和老李,他的嗓音里带着哭腔:“你小舅也走啦,以后就剩下我独个了。”我们连忙劝慰他,以后要注意养生,别太操心,把身体保护好。
去年夏天,我们在搬家时把一些旧家具拉回了老家。我们结婚时买的冰箱质量不错,只是容量有点小,当废品卖掉的话实在可惜。当天晚上,老李给表哥打电话,看他能否来把我们的冰箱拉回去给二舅用。
第二天一大早,表哥骑着电动三轮车来了。他告诉我们,二舅曾经花八十块钱买了一个二手冰箱,结果没用几天就坏了。后来找人维修,光修理费人家就要一百多,他舍不得花钱,只好把它闲置了。听说我们要送给他冰箱,二舅高兴得老泪纵横,一遍遍地嚷嚷:“那么老远,娃子们咋背回来啦?”我们听了,不免感到一阵惭愧。
今年春节,我们再次驱车去舅舅家。二舅正从屋里出来,见到我们进门,激动得抹起了眼泪。他瞪着一双混浊的双眼,对大哥嗔怪道:“森娃,大冷的天,你们跑来干啥?我和你妗子都好着嘞。”
然后,他冲着在厨房里忙活的舅母喊:“赶紧出来,娃子们来啦。”言毕,他就径直到堂屋门口去拿劈柴,说要给我们笼火。
舅母身穿一件花罩衣走到厨房门口,拖着含混不清的嗓音问嫂子:“你是谁呀?”待嫂子报上名字后,她又大声说:“我现在成傻子啦,谁也认不出来。”
看着她和嫂子交谈的模样,我猛然想起去年春节见到她的情景:我们进屋时,舅母正在里屋的床上躺着。二舅告诉她外甥们都来了,她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当二舅扶着她走进外间时,她的棉裤还悬在胯部,没有完全提起来。舌头好像短了一截,她舞动着右手“乌拉乌拉”地说着,我们却听不清她在讲些什么。二舅当时解释说,舅母在冬天里得了一次脑梗,因而基本失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因而,看到她如今腰板挺直,还能够为二舅做饭,我和嫂子都夸她“这一年恢复得不错”。二舅听了也笑脸盈盈。
每次去看二舅,在大哥和老李给他掏钱时,都要撕扯半天。因为他声称自己有钱,态度相当坚决地推辞。可是,看看他的住房和穿戴,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有着七个子女且每月有三四千多元退休金的老人。
在回家的路上,我们从二哥的嘴里得知,二舅家的大表哥养着四个儿子,有的打工,有的在上学。表哥常年在外打工,光盖房就欠了一屁股债。现在农村娶个媳妇花费很大,眼看着大孙子到了娶媳妇的年龄,二舅把自己的工资和其他子女给他的钱省下来,都用来贴补大表哥了。为此,弟妹们对大表哥也是一肚子怨气。
唉!二舅辛劳了一辈子,老了还在为子孙们操心。可是话又说回来,哪有做父母的不心疼儿女呢?如果有几个孩子,他最牵挂的必然是那个日子最不如意的。我想:大表哥在接过二舅递给他的每一笔钱时,心里一定是愧疚而无奈的。
透过汽车后视镜,我看到了二舅的身影:他头戴一顶已经褪色的蓝帽子,身上披着一件污渍斑斑的棕色外套,立在寒风中挥手向我们告别……
(写于2019年2月20日)
【作者简介】牛永超,女,河南新郑人,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副教授。执教20余年,主攻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育教学研究,偶尔舞文弄墨,在文字中找寻温暖,在码字中修身养性,让心在文字的开合中变得清澈、透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