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宾 虹

(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

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

黄宾虹

出生于浙江金华,

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

初名懋质,后改名字,字朴存,

号宾虹,别署予向。

近 现 代 画 家

擅 画 山 水

为 山 水 画 一 代 宗 师

黄宾虹作品

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他的技法,得力於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

黄宾虹作品

黄宾虹,不仅有自己独特的笔墨特点,而且在笔法、墨法方面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观点,最重要的就是“五种笔法”和“七种墨法”。

黄宾虹的五种笔法 即:

“平、留、圆、重、变”。

一是“平”:指运笔平缓,力度均匀, 持重而行,气韵贯通,无跳跃,不漂浮。黄宾虹认为,用笔要如锥画沙,起讫分明,笔笔送到,不许有柔弱处。

二是“圆”:指线条圆浑沉厚,富有弹性,树无寸直,石也多圆笔画法。宾翁认为,要指将书法用笔方法的圆转应用于绘画。画笔勾勒,如字横直,起笔用锋,收笔回转,篆法起迄,首尾衔接。要如“折钗股”、“莼菜条”,连绵盘旋,纯任自然,笔法线条婀娜中保持刚劲,圆浑润丽而不能流于柔媚。并进一步指出,董、巨披麻皴用笔圆笔中锋,圆融无碍而绝去圭角。

黄宾虹《煮茗图》

三是“留”:就是用笔要控制得力,收得住,如“屋漏痕”,积点而成线,不疾不徐,笔有回顾,上下映带,起止无痕,线条沉着而质厚,力能扛鼎。并指出,南唐李后主“金错刀法”与元鲜于枢悟笔法于车行泥淖,皆为“留”法解。

四是“重”:用笔要有力透纸背的力量感和厚重感,如“高山坠石”。并具体说到,笔在纸上运行要沙沙有声,入木三分。

五是“变”:是在平、圆、留、重基础之上的综合变化和相互混用,得古法而超古法,如轻重、提按、顿挫、方圆、缓急等等,在变化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黄宾虹 1923年作 《虞山图》

在 墨 法 上

宾 翁 总 结 出 七 种 方 法 即

浓、淡、破、积、泼、焦、宿

一是浓墨法:即墨中掺水较少,色度较深,用以表现物象的阴暗面、凹陷处和近的景物。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不可过量,过多容易板滞、不生动。黄宾虹引用东坡言“若黑而不光,索然无神。要使其光清而不浮,精湛如小儿目睛。”

二是淡墨法。墨中掺水较多,色度较浅,用以表现物体的向光面、凸出处和远景。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淡墨容易产生软弱无神之弊,所以用淡墨要明净无渣,要“淡不浮薄”。宾翁举例,李成、董北苑是善用淡墨的高手,用以表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岚色郁苍,咸由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等。

黄宾虹《云林笔意山水》

三是破墨法:即以不同水量、墨色,先后重叠而产生一种新的墨色效果的表现手法。通常有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墨色互破等。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向也要注意变化,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以直笔渗破之。破墨法的特点是渗化处笔痕时隐时现,相互渗透,纯为自然流动而无雕琢之气,有一种丰富、华滋、自然的美感。

四是积墨法:一种由淡到浓,反复交错,层层相叠的方法。积墨法的特点是必须等前一遍墨色干后,再画第二遍,才能使画面墨色层次分明、元气淋漓、浑厚华滋。用积墨法,行笔要灵活,无论用中锋还是侧锋,笔线都应参差交错,聚散得宜,切忌堆叠死板。要注意第一次墨色与第二次墨色之间的差别,以看得出笔痕,既要浑然一体,又要有笔迹墨痕可寻。用得好的积墨法始终保持墨的光泽,积墨愈多,光彩愈足;如果干后出现灰色的死墨,积墨法就失败了。

黄宾虹《元人诗意图》

五是泼墨法:指大墨量、大面积、大笔头的绘制方法。这种方法墨足笔饱,水色淹润,虽干犹湿,有一种自然感和力度,但却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有意料之外的效果。泼法有二种,一种是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根据自然渗晕的墨迹,用笔再加适当点画。另一种是用笔泼墨。这种泼法,便于控制。

六是焦墨法:用笔枯干滞涩凝重,极富表现力。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润的效果。要速度缓慢,故而老辣苍茫。但焦墨不宜多用,与湿笔对比使用方显焦墨的意韵,使画作干裂秋风,润含春雨。

七是宿墨法:即隔一日或数日的墨汁,蘸清水在宣纸上所呈现出的一种脱胶墨韵用墨方法。宿墨在宣纸上的渗化比新墨渗化多了一种笔墨意味,具有空灵、简淡的美感。宿墨常用于最后一道墨,用得好能起“画龙点睛”作用。但因宿墨中有渣滓析出,用不好极易枯硬污浊,故用宿墨要求具有较高的笔墨功夫。黄宾虹最善宿墨,每于画面浓墨之处点之以宿墨,使墨中更黑,黑中见亮,从而加强黑白对比,使画面更加神彩焕发。

黄宾虹《溪桥静观图》

黄宾虹认为,七种墨法在具体运用中可有取舍。他说:“七种墨法齐用于画,谓之法备;次之,须用五种;至少要用三种;不满三种,不能成画。”

王伯敏曾这样记述他的老师:“黄宾虹作画, 先勾勒。然后以干笔去擦, 他的这种擦, 兼有皴的作用。皴擦之后, 或用泼墨, 或用宿墨点, 方法不一。他在80岁以后的变,主要是在浓墨破淡墨上。当他以浓墨破淡墨后,又加宿墨, 宿墨稍干后, 又在宿墨之上干擦, 又加宿墨点, 即所谓‘层层积染’。这种积染, 能保持墨中见笔, 层次分明, 这是极不容易办到的事。”

严格讲,“五笔七墨”法并非黄宾虹独创,前人多有运用。但却是他首先把这一套方法归纳成了系统理论,并在实践中发挥到了极致,达到化境,从而形成了黑密厚重、浑厚华滋的全新画风。总之,他的“五笔七墨”法为开创中国画笔墨境界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影响深远。

黄宾虹《拟董巨二米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