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用普通话的发音,一不小心把自己家乡的方言说了出来,然后引起周围人大笑的尴尬局面呢?

其实你不用尴尬,因为可能你是对的,而笑话你的人,才是真的不懂。

这些你以为写不出来的方言字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你以为写不出来的方言字词

比如淮下书生的老家苏北盐城,东西掉河里浮起来,我们叫“滂(pàng)起来”。碗里的汤洒出来了,我们叫“汤戽(hǔ)外来了”。如果你用方言说它一点问题没有,但是你用普通话说“滂起来”、“汤戽外来了”,同样懂方言的小伙伴一定在旁边偷偷发笑了。

书生喜欢较真,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我发现这些方言词汇,字典里能查到、普通话里能找到。只是我们在用普通话交流时,用得少,所以认为不存在,以后大家再使用,大可不必觉得尴尬了。

下面淮下书生列举几个方言词汇,和大家一起探讨。当然了,书生是以江淮方言苏北话为代表的,是以著名的蔡徐村方言为核心,蔡徐村你懂的,这里曾经出过一位故人。其他地区的方言据我调查,大体上也能对上一些。对不上的朋友,你也可以列举你们家乡的方言词汇,我们一起探讨。

江淮官话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淮官话区

第一个,“精绡”(jīngxiāo),苏北话“天气降温了,你身上穿的衣服精绡,你不冷吗?”形容衣服或者书本及其他一些东西特别薄。

以前书生一直认为,这就是个方言词汇,只是一个读音,是写不出来的。直到我读了《大染坊》这部小说,陈寿亭形容布匹薄,用了“绡”这个字。《大染坊》作者陈杰祖籍是山东的,他用了“绡”这个字和我家乡话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绡xiāo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绡xiāo

后来,我去查字典,字典说“绡”是生丝或用生丝织的绸子。《周礼》里面讲过“六书”,就是汉字六种造字方法,他们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丝绸肯定是很薄的,所以用来形容薄就说得通了。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然而,我认为的这个“精绡”,是受了《大染坊》的影响。后来我进一步研究发现,真正的“枵”是木字旁加一个号,“枵”形容纺织品稀而薄,“精枵”更加贴切,范围更广。

枵xiāo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枵xiāo

第二个,“眼眵”(yǎnchī),苏北话“眼眵”,指眼屎。

眵ch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眵chī

之前,我也是觉得chī是写不出来的。后来我去了东北几年,接触下来我发现,东北人或者北方人称呼眼屎为“眵目糊”。我去查了字典,“眵”确实就是指眼屎,所以“眼眵”也就可以写出来了!

眵目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眵目糊

第三个,“奓”(zhā),形容打开、张开的意思。以此可以组成很多句子,比如“嘴奓那么大”、“腿奓那么开”, 苏北话“刚刚东西还在,手一奓就没了”,形容东西消失时间快,和张开手掌速度仿佛。

奓zh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奓zhā

以前我也是一直认为就是方言发音,后来看书的时候看到这个字,读音意思一对照,发现确实有这个字。

第四个,“扽”(dèn),就是拉直、拉紧的意思。苏北话“衣服往下扽扽,肚脐眼子撂外来了”。

扽dè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扽dèn

这也是在东北,接触东北人时发现,他们在拉东西的时候也用“扽”。如“衣服扽下来”、“绳子扽直了”、“被子往上扽一扽”,后来我去查字典,确实有这个字,也是这么解释的。

篇幅有限,今天先讲四个,后面书生会做一个系列,持续更新!有不对的,或者有差异的,也欢迎大家留言指正、补充。不是江淮方言地区的朋友也可以说一说你们家乡话里可以写出来的方言词汇。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欢迎关注“淮下书生”,阅读观看更多历史文学原创文章和视频!

版权声明:本文及相关视频由淮下书生原创撰写拍摄,非“淮下书生”署名的发布,皆为抄袭搬运。任何平台个人禁止抄袭搬运,喜欢可以转发分享点赞评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