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丞相诸葛亮数度北伐,不仅是要为蜀汉攻城略地,更重要的是在此消彼长之际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倘若官员们不再锐意进取,而是接受偏安一隅的现状,那么蜀汉就会进入内斗的局面,而因为感念汉恩聚集在一起的人心就会散,灭亡是迟早的事。然而诸葛瞻却不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白白享受父亲巨大声望的荫庇却拿不出任何功绩。“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间接造成蜀汉灭亡的诸葛瞻为何还能被称“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恐不为器,名不副实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得知魏文帝曹丕死后,诸葛亮没有友好吊丧,而是决定出师北伐,为蜀汉谋求生机。建兴五年(227),在诸葛亮北伐前夕,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出生,而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四十六岁了。建兴十二年(234),夙兴夜寐的诸葛亮猝然长逝,诸葛瑾也不过才八岁,袭父亲武乡侯之爵。因为常年的军旅生涯和治国理政,让诸葛亮无暇亲自教导诸葛瞻,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家书中曾写道“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可以说与诸葛亮的继子诸葛乔相比,诸葛瞻在个性上是要比诸葛瞻完善的。然而诸葛亮重点培养的继承人诸葛乔英年早逝,老来得子的诸葛瞻又没有精力照顾,随着诸葛亮的病逝,复兴汉室的压力来到了诸葛瞻的肩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亮北伐的英勇事迹和为了蜀汉的延续而呕心沥血令诸葛瞻心荡神驰,但因为年幼,被想要亲政掌权的后主刘禅“雪藏”。延熙六年(243),还未及冠的诸葛瞻娶公主为妻,拜骑都尉。有了姻亲关系后,刘禅开始重用诸葛瞻,诸葛瞻先后被拜为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成为后主身边的重臣。时人感念诸葛亮的功绩,对高大英俊,神似其父的诸葛瞻爱屋及乌,每当朝廷颁布什么好的政策时,哪怕不是诸葛瞻提出或建议的,大家都争相传唱说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

二、位高权重,无所作为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了幼子能够健康成长,诸葛亮在临终前写下了广为传唱的《诫子书》。不过随着诸葛瞻在朝日久,他的地位日渐尊隆,父亲的容貌和敦敦教导早已忘却。在蒋琬、董允、费祎等重臣逝世后,诸葛瞻先是迁至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后任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同为录尚书事,共同统领国家事务。当时,蜀汉外有大将军姜维联络西北诸羌、胡以为羽翼,兴兵陇西;内有诸葛瞻、董厥新贵统领国事,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样的大好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姜维因为连年北伐导致怨声载道,诸葛瞻觉得姜维好战无功建议夺了姜维的兵权。然而在面对宦官黄皓逐渐参与政事并手握大权时,诸葛瞻却无动于衷,任由黄皓带着刘禅沉溺声色犬马,眼睁睁看着因为刘禅的亲信而肆意妄为的黄皓作威作福却不加以制止。蜀汉群臣的心在这时已经散了,不曾沐浴汉室恩荣他们只觉得“复兴汉室,还于旧都”是父辈的美梦,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在偏安一隅的朝堂上保住自己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祸终降临,身死锦竹

就在蜀汉群臣歌舞升平的时候,诸葛亮、姜维数次北伐的报复来了。景耀六年(263),姜维在得知钟会都督关中军事后,知道魏国的反击来了,他上表刘禅建议派重兵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不过宦官黄皓却进献谗言,认为姜维是危言耸听,于是刘禅不以为意,而他不知道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他需要“卖掉”父亲打下的基业并装作乐不思蜀才能免去一死。哪怕失去大片领地,但姜维、廖化等人通过死守剑阁,还是挡住了钟会和魏国二十万主力。眼见久攻不下,战线过长而补给不济,钟会都已经和司马昭商量好退兵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不是邓艾这支奇兵,若不是诸葛瞻作战不利,蜀汉政权可能还能延续一代人,可惜的是世上没有这么多如果。占据地利人和的诸葛瞻却因为一时的犹豫被邓艾抢得先机,首战失利后诸葛瞻率部退守绵竹。邓艾以“琅琊王”诱惑诸葛瞻投降,眼见大势已去,诸葛瞻自觉“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率众殊死一搏。诸葛瞻身先士卒、黄崇激励士卒、李球临阵授命,一度打退邓艾的进攻,但还是不敌孤身涉险的邓艾和魏军,皆战死。诸葛瞻长子诸葛尚当时也在军中,得知父亲的死讯后悲痛万分,冲入阵内继续作战,与瞻俱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禅对诸葛亮有多信任,诸葛亮对蜀汉的功劳有多大,诸葛瞻的身份就越尴尬。若是诸葛亮逝世前,诸葛瞻已经担任要职,他还有机会像父亲那样力挽狂澜。可惜的是比起多一个和自己争权的股肱重臣,刘禅更想要的是一个吉祥物,加上诸葛瞻没有父亲那样的魄力和能力,虽然身居高位却无法施展才能。在魏蜀最后一战中,诸葛瞻的踌躇而失去先机,蜀汉失去最后的机会,但在明知大事既去之后,依然能一死报社稷,“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