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追溯起香港楼市的“辣招”,可以回看到2008年。

2008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很多国家相继推出“量化宽松”计划,当时,巨量的热钱涌入香港,导致香港的房价不断攀升。

于是,为了抑制过热的楼市行情,港府从2010年11月接连推出系列“辣招”,旨在提高已持有物业的香港人和非本地人士的置业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近两年来,香港房价开始出现跌幅,有的甚至跌幅超过了20%以上,成交的量价都不理想,一些昂东方如果急用钱,也只能大幅降价割肉卖房。

如今,随着全面“撤辣”,香港的住宅,无须再交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买卖住宅的成本大大降低。

以一个海外人士购买1000万港元的住宅为例,在“撤辣”之前,要额外缴纳300多万港元税款,现在只需30多万港元,前后对比之下,确实相当优惠。

从媒体报道来看,内地不少富人,在“撤辣”之后,挤爆香港售楼处,就能看出来楼市复燃火爆的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内地楼市而言,其实香港的案例是非常值得借鉴的,至少提供了以下这几种参考和启示:

1、全面放开价格限制措施,让市场的归市场

房产的价格,一般都是随行就市的,市场的估价虽然偶尔会出现起伏,但终究也还是会回归到常轨。有人愿意买,有人愿意卖,那就是交易的本质,自愿即公平,无需更多的附加条件,才能促进市场流动性。

市场机制下,买房人明知有风险有泡沫,还愿意买,那风险自担,而一旦房价上涨,获得的资产增值,也是作为承担风险的回报。

让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让买卖双方自己决定成交价格,是此番香港楼市“撤辣”带给内地楼市的最重要启示,所谓的备案价、网签价等,都不如直接按照买卖双方都认可的成交价

假设,房企愿意低价售卖,那大概也是考虑了成本和投资回报的,买家愿意低价购买,也是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损失的,关于价格方面,双方谈妥即可成交,无需一定要匹配第三方指定的备案价。

公共机构的角色定位,不再是价格指导者,而是交易流程的保障者和服务的提供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金融贷款条件,对购房者也应一视同仁

当下的内地楼市,仍然有购房意愿的,可能有刚需,也可能有改善,更有可能是名下拥有多套房的投资者,甚至于,投资者愿意购房的意图和实力,都强于前两者。

就好像“催生”一样,没结婚的情侣、结了婚的夫妻、生育了一胎的夫妻,显然是生了一胎的夫妻,更有可能生二胎,其次是结了婚的夫妻,最后才是那些没结婚的情侣。

任何事情要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楼市购买力上,投资者就是购买需求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但是,现在一些金融贷款条件,对于拥有三套或更多房产的投资者,并不那么一视同仁,又是“认房不认贷”,又是“认贷不认房”之类的,施加限制条件,十分不利于释放出真正有意愿购房者的实力和潜能。

无论是刚需、改善、投资者,只要想买房,那么他们在主体资格上,在享受到的金融贷款政策上,应当都是一视同仁的。

贷款发放和匹配,考虑主贷人的还款能力和资信就足够,不应存在首套、二套、多套房不同贷款利率的划分,反过来,拥有多套房产的投资客,可能还款能力还更强一些,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更不容易形成坏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提升资产含金量和产品力,尤其是租售比

香港的房产之所以那么受到欢迎,一方面是因为其数量的有限,毕竟香港的土地有限,有一定的稀缺性,另一方面,就是香港的房子所绑定的社会资源、资格层次(包括教育、医疗等)、以及所带来的租金回报率,都是远远高于内地的。

特别是在租金回报率上,香港房产的租金回报率,远远高于内地一线城市,能够带来持续稳定的现金流,也更符合房地产投资的国际惯例。

因此,内地一二线城市,打铁还需自身硬,把本城市的不动产资产含金量提升上去,产品力品控做好,真正能给投资人带来稳定且可观的回报(包括租金现金流和资产增值回报),那么,也就能够逐渐逆转颓势,吸引投资的热钱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