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假期刚过,社交媒体上充斥着一种“重获新生”的画面,那些通过九宫格照片展现出的远方,似乎是对诗意生活的憧憬,对自由身的羡慕。这种现象暗示着一种“中国人的Gap”,在前几年的朋友圈中变得越发普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借助Gap的方式,试图摆脱工作中的束缚,寻找一种生命中的“间隔年”。这种现象的背后,或许是对工作制度下肉体和灵魂的压榨的反抗。在资本贪婪的驱动下,996的制度将人视为工具,忽略了人是有肉体和生灵的事实。由于带薪休假和职场心理咨询制度的不完善,一些年轻人只能通过裸辞、Gap等高成本方式,来寻求身心的新生。

gap文化其实是一种舶来品,在中国求职市场上似乎被判了刑,但在欧美并不是一件多么见不得人的事。但在欧美,特别是英美等国,Gap Year(间隔年)早已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文化。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是一种在毕业前腾出时间,去探索生活的方式。在美国,每年有数万名学生选择Gap Year,甚至一些名校如哈佛、普林斯顿都鼓励学生暂时停下来,在这一年里通过实习、志愿服务或旅行来丰富阅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中国的Gap似乎带有更多的休息、喘息、休养生息的含义,与欧美的Gap在初衷上存在一些差异。中国社会中,对于个体的期望似乎更多地受到社会时钟的悬挂,按部就班的安排成为主流。在这个氛围下,很多年轻人被长时间控制,从学业到职场,一切都被精确安排,导致身心疲惫,难以休息。

与此不同,在欧美,带薪休假已经成为职场人的正常福利,通过休息来提高工作效率。在欧盟,带薪休假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安排,每个成员国员工至少有4周的带薪假期。而在中国,带薪休假的天数相对较少,甚至排在世界190+国家与地区中的较低位置。这种不同的制度背后,体现了中国与欧美在对待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态度上的差异。

对于Gap的理解,中国似乎更多地采用了一种“损耗”视角,认为公司和老板因此少赚了钱。然而,在欧美,Gap被看作是一种“再生产”的视角,认为通过适度的休息,员工会更有活力,公司的利润也会提高。

供需失衡导致雇主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而求职者也面临竞争激烈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gap者似乎变得更加刻板化,成为市场上的弱势群体。“我只是gap了一年,不是坐了10年牢”,有求职者这样呐喊。

对于现在的就业市场来说,寻找一种Gap的方式可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为社会时钟的压力和对成功路径的刻板期望让很多人难以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于改变这种状况,或许需要更多的制度变革和社会观念的更新,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摆脱对时间的过度压迫,追求更有质量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