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会感叹中医的神奇?最为核心的莫过于辨证施治,而由辨证施治却能衍生出两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对于“同病异治”,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可能不奇怪,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嘛!但是对于异病同治,那就觉得不可思议了。为什么呢?因为有些看似完全八竿子打不着的疾病,如果都能使用同一个方子治疗,想想都让人拍案称奇。然而,在中医的世界里,这样的事情,无时无刻都在上演。比如,带状疱疹、湿疹、外耳道疖肿等皮肤病,肝炎、胆囊炎、肾炎、膀胱炎、外阴炎、阴道炎等炎症性疾病,高血压、失眠、头痛等内科疾病,这些看起来都没啥直接联系,但是如果辨证属于同一种证型,便可以使用同一个方子进行治疗,比如龙胆泻肝汤

说起龙胆泻肝汤,其实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经典良方。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因为两件事情,第一个是这个方子的方源存在争议,有说方源为《医宗金鉴》的,有说方源为《医方集解》的,有说方源为《外科正宗》的,有说方源为《兰室秘藏》的,也有说方源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而且,至今对于龙胆泻肝汤的方源依然尚无定论;第二个是因为这个方子里含有木通,而对于木通的药物基原,也一直存在争议,究竟是用木通科木通,还是用马兜铃科关木通或者毛茛科川木通,一直存在混淆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胆泻肝汤的方源,目前来说,比较公允的说法,就是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录自《医方集解》;而对于方中木通,按照《神农本草经》所载,木通当为木通科木通,也就是正品木通。那么,龙胆泻肝汤究竟是由哪些中药组成的呢?据《医方集解》记载,全方主要由“龙胆草(酒炒)、栀子(酒炒)、黄芩(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洗)、生地黄(酒炒)、柴胡生甘草”等10味中药组成。只不过原方并无方药剂量,而在现代临床中,常用剂量为:龙胆草、柴胡、甘草6g,栀子、黄芩、木通、车前子、生地黄9g,泽泻12g,当归3g,水煎服。

龙胆泻肝汤主要为肝胆实火上炎肝胆湿热下注而设,对于肝胆实火上炎,主要以“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为临床表现;而对于肝胆湿热下注,主要以“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女性带下黄臭”为临床表现,而舌脉方面,无论是肝胆实火上炎还是肝胆湿热下注,都以“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特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龙胆泻肝汤主要是以肝胆为核心,清理肝胆的实火和湿热,实火上炎、湿热下注,贯串全身上下,无处不到、无所不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胆泻肝汤虽然仅仅十味中药,但是配伍也是独具特色。全方以龙胆草为君药,诚如《药品化义》所说,龙胆草“专泻肝胆之火”,“善清下焦湿热”。以栀子、黄芩为臣药,主要起到苦寒泻火、燥湿清热的作用。以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为佐药,其中泽泻、木通、车前子主要起到渗湿泄热、导热下行的作用;当归、生地黄主要起到养血滋阴的作用;柴胡主要起到舒畅气机的作用;甘草主要起到益气和中的作用。以柴胡、甘草为使药,兼以为使,其中柴胡既能引药归肝,又能与黄芩配伍,既能解肝胆之热,又能增清上之力;甘草既能缓苦寒之品防其伤胃,又能调和诸药。

龙胆泻肝汤的配伍,堪称奇妙。整个方剂中,泻中有补,诚如清代名医汪昂所说,龙胆泻肝汤方中有“苦寒下泻之药,故用归地以养血而补肝”;整个方剂中降中寓升,其中龙胆草降火,柴胡升阳;不仅如此,整个方剂,祛邪不伤正,泻火不伐胃,诚如《医宗金鉴》所说,“妙在泻肝之剂,反作补肝之药,寓有战胜抚绥之义”。所以说,龙胆泻肝汤这个方子,可真谓是一个养肝的经典名方,当然,它的奇妙作用还不止养肝这么简单,其实,它还能解锁更多“新姿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胆泻肝汤不仅在古今传承中,颇受历代医家推崇,不仅如此,现代药理对它的研究也逐步繁荣起来。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胆泻肝汤具有抗炎,抗感染,抑菌,抗过敏,免疫调节,保肝利胆,扩张血管,抑制肠平滑肌[1];镇痛,改善血液循环及组织的血氧供应,阻滞肠道的正常运动,利尿,抗病毒,抗病原微生物[2]等药理作用。当然,对于龙胆泻肝汤的药理研究并没有因此停止,依然在不断滚滚向前,而且,尤其是方中木通这味中药,统一使用木通科木通之后,说不定对于龙胆泻肝汤的药理研究,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龙胆泻肝汤正是由于它拥有着超凡的临床实力,因此在临床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病、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3];失眠、非根性坐骨神经痛,乙肝、药肝、胆囊炎,多囊卵巢综合征、霉菌性阴道炎、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阳痿,鼻窦炎、中耳炎、口腔溃疡、突发性耳聋[4];水痘,丹毒、脓疱疮,阴囊湿疹,银屑病,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5]等多种疾病,只要辨证属于肝经实火及湿热下注的人群,均可化裁使用。不过,需要记住的是,龙胆泻肝汤中的君药苦寒,因此对于脾胃虚寒阴虚阳亢的人群,不适宜使用。

参考文献

[1]章健,李进京.龙胆泻肝汤方证及应用规律探讨[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1):57-58.

[2]张泽鑫,黄志凯,曾慕煌,等.龙胆泻肝汤方的药理研究进展[J].国医论坛,2018,33(4):67-70.

[3]李飞.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4]秦琴,石历闻.龙胆泻肝汤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进展[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6):554-556.

[5]王文鹤,王宁丽,刘学伟,等.龙胆泻肝汤在皮肤病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20,40(8):1231-1234.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神希园(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