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柳美诗五首:纤纤折杨柳,和烟折一枝

一直以来,古诗中多有折柳送行的诗句,那么为什么要折柳呢?

柳树是我国的原生树种,殷商甲骨文,就有柳字,木在卯上。而卯,其实按照其象形,应该是指的被流水劈开的山地。而柳树就生存在近水的地带。

人类社会的早期活动,取火,构建简易的居所,都离不开这常见的柳树。

柳树则以旺盛的生命力,庇护着人类。人们很早就发现,柳树的繁殖能力极其强,插枝可活,在食品部充足的原始部落,柳树的嫩芽亦是果腹的食材,而随着农业的发展,柳树可做农具,柳枝柔韧,可以编织农用的筐篮,在常年和水患作斗争的历史里,发现了柳树亲水固堤,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所以人们的聚落地,乡村农舍,多种植柳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周朝诗经的名句,恰恰说明了乡村在当时,广泛种植柳树,成为坐标树,行道树。而人们也发现了柳树的自然之美,那柔韧轻盈的枝条,随风摇曳,像极了人和人之间的不舍。

柳树是敏感阳光和水的植物,早春就发芽。柳树发芽,对应着春天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古巫祭,会采用各种草本树木,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也用草本树木驱邪去病。上古有祭祀门户神的传统,求得家宅安宁,子孙繁茂,其中桃则象征能驱鬼,那么插柳枝在新年的门口,也同样是表达长久,以及用柳枝柳叶的汁液,辟邪防病。因为柳和桃都是阳树,代表春天和健康。

南北朝《荆楚岁时记》里,民间正月十五,有插柳枝于门庭,以柳枝梢头指向的方向,前成祭祀门户之神的风俗,这应该是从先秦三代流传下来的民间古俗。柳象征留住,兴旺,长久。

那么折柳送人,应该也是先秦古俗。用芳香植物的汁液,净手,沐浴,防疫,一直是热爱草本敬畏自然的先民必然的举动。

只不过,这种风俗,在汉朝,因为大一统的太平稳定,流传传承更广。

汉朝都城灞桥是南来北往人口高度聚集流动的地方,北通西域,南达内陆,经济活跃,当然也会带来疾病传播。在这里折柳送行,不仅仅是表达一种挽留,还有另外的含义,就是辟邪去秽,人往他乡,像柳枝一样落地生根,无有病虞。那么彼时或还伴随着,柳枝柳芽的净手举动。要知道,柳叶可以治疗很多皮肤病,柳枝汤,可沐浴,可饮用。寒食清明折柳插戴在头上,称为挂青,民间则有避蚊虫的说法。

那么到了唐朝,这些风俗民间还有,只是折柳送行,更具有文化情感含义。

因为杨柳依依,代表着牵挂和不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折柳贻目成,采蒲赠心识。

来时娇未尽,还去媚何极。”南北朝 · 施荣泰《杂诗》

这是写的春天的女子,一起踏青游玩。

折下柳枝,送给英俊的男孩,采集菖蒲,送给知心的人。

她们来的时候,娇美快乐,笑声如铃,她们离开的时候,风情万种,叫人留念。

折柳和采蒲是这样的自然,如同诗经里的上巳节,女孩子男孩子赠送洗手的芍药花。有心无意,都是春天里自然表达的风俗和情绪。

说浅,是风俗,说深,是情缘,说得再深,就是,我悦你,我爱你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技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迟景那能久,芳菲不及新。

更愁征戍客,客鬓老边尘。”张九龄《折杨柳》

张九龄是玄宗时代的名相。但是他是广东人,且有相当的岁月是在广东老家度过,直到中年后受唐玄宗赏识,进入朝堂。

很多时候,我以为唐朝的折杨柳诗,多半是应和汉朝古辞,取其离别不舍的意境,而非真的会折柳送行。但是张九龄的这首诗,却让我认为是真的。至少在唐朝,他的广东老家,还保留着这样的风俗。

因为这是他妻子为他上京送行时,特意折了一枝杨柳,送给他。

而此时他已经四十多岁。这个年龄已经不是喜欢在诗中做幻想和浪漫的青春年华,而是有物言物,因景涉情。一个中年人,在古代甚至可以算作老年的四十岁,他的离家北上,是和故土亲人做着真实的割裂。

妻子纤纤的手,折下初春的杨柳,拿着它送给他。

那柳枝有什么贵重,但是我觉得沉重,这是将故乡的春天,送给我,伴着我。因为我要远行。

他很明智,他这样的年龄,北上,未来不可预料。因为他年龄大了,而朝廷的竞争和倾轧,又是那么多,他的被恩宠荣华,又能多久呢?

所以拿着这只妻子送的杨柳,他只觉得,此去如同远征,风烟颠沛,不知道何时才能归来。

我敬重张九龄,在朝廷,他是不可一世的玄宗名相,和唐玄宗共同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是他对妻子和家乡的眷恋,至死未改。因为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写给妻子的。不是快乐,而是离别的悲伤和无穷的思念,直到愿意在梦里,飞向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言柳乱垂,尽日任风吹。

欲识千条恨,和烟折一枝。”唐 · 雍裕之《折柳赠行人》

春天里送别,路过春风垂柳的码头或者长亭。

唐朝水运发达,码头也多。当然历代也是。

曾经和人站在宽阔的长江水边,来探讨古代的交通,说此时平静开阔的春江美水,过去一定是繁忙的交通水道,千帆过往,不过水质一定没有现在好,因为承载着各种生活和垃圾。

但是岸边一定会有柳树,且多老树。而码头必定也有酒楼驿站,人们在这里送别,白天人来人往,夜间灯火繁华。

若是折柳送人,只怕江边的柳树都撸秃了。所以唐朝的繁华水边都市,是不应该有折柳的习惯的,和唐朝的绿化文明违背。不过远离城市码头的地方,折柳倒也无妨。

这首诗,我看着就像是在城市的码头送行。

女子送别情郎或者丈夫,表面还镇定,内心却是崩溃的。

风吹过江边的柳树,或者这江水自带江风,吹动柳丝万千条,风力回旋,柳丝缭乱。

如同她安静外表下波澜的心。

她当然有恨,至少这种别离不是她愿望的。她默默和他并行走着,他察觉了她的不平静,问了声,还好吧,她该如何回答?

她走到杨柳树边,看了一下风中的杨柳,突然伸出手,拽下一枝,“给你!”

她是傻么?他也只能说她傻。

但是这傻,深深打动了他。那是爱,在乎,牵挂。只是不能给予拥抱。这里可到处都是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边杨柳色如金,几日不来成绿阴。

折得柔条入城去,教人知道已春深。”宋 · 林洪《折柳 》

宋朝之后的折柳,则多半带着游兴。

就像我们去郊外春游,在远离城市的野趣里放飞自己。

那郊外湖边的杨柳,头几天来时,还是黄色的,柳花金黄,嫩叶萌萌,菀菀黄柳丝,蒙蒙杂花垂那种清新,结果这次来,绿叶舒展,更加翠色可喜。

我折几根柳条带回去,教城里人也知道知道,乡村春色之美,春已经深浓了呀。

有没有那种将柳条撸皮,连茎带叶,撸至柳梢,形成带柳叶球的长鞭的举动?

几只长柳叶球,就足以吸引孩子的目光,身上柳汁的香气,分外有春天的美好。

柳条编织的花环,也算给妻子戴的礼物,虽然不实用,但是上面有最清新的春的气息。

剪一把柳条,带给妻子插花瓶也好,虽然隔日就败,但是攀条摘花枝,闻是春气息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年插柳枝,今与高树齐

垂条绿春风,上有流莺啼。”南宋 · 张至龙《寓兴十首 其十 》

早春至清明前后,都是种植柳树的好时节。

柳树插枝易活,成材成林快。

这里的插柳,是插种柳枝,以枝头叶初萌为最好,插在湿润的水土中,很容易长出新根。

十年前插的柳枝,现在已经长到了四五米,高而秀美。

那垂下的枝条,在春风里发芽变绿,上面居然引来了黄鹂。

说家有梧桐招凤凰,那是虚的,因为谁也没见过凤凰。

倒是柳树实在,两只黄鹂鸣翠柳,柳下人家,柳上鸟的家,好个生生不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