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头牛排污月缴7000元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臭烘烘粪便也能成香饽饽

以前农民种庄稼,畜禽粪便是作物最好的养分来源,如今却成了城乡环境治理的重点。设定禁养区、开征环保税……政府层面铁腕治理生态环境,大批养殖场纷纷为“无法消化”的畜禽粪便污染寻找出路。

3月3日,记者来到当地村庄,某生物科技公司在这里矗立了9年,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是专门生产有机肥的。一辆货车开了进来,“车里拖的都是从各个养殖场收来的牛粪猪粪。”田头公司老总黄光告诉记者,附近的养牛养猪场粪便、双汇屠宰场的下脚料,他都去收,一年要从外面回收15000吨畜禽粪便,然后在这里加工成有机肥,卖到全国各地。

“那些畜禽养殖场都跟我签了免费回收协议,由我负责回收畜禽粪便,回收双方都不出钱,运费我自己出。”在黄光看来,这是一个双赢的交易,养殖场的畜禽粪污有了合法的出路,而他也有了充足的有机肥原料供给。

在公司偌大的车间里,货车拖来的粪便堆在储粪池,然后按比例加上谷糠、草木灰、烟梗等辅材,再用铲车铲起堆成一道道整齐壮观的“田垄”,通过混合后,再输送到发酵槽内,覆盖上发酵膜,这叫分子膜静态发酵,粪便发酵时的温度能达到70℃。就这样发酵二十多天后,粪便就会腐熟。”黄光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发酵车间里,已经闻不到臭烘烘的气味,“都分解了。”黄光带记者来到另一个拌料车间,发酵好的粪便拖到这里,最后传送到作业线上,打碎、筛分、挤压、造粒、包装一气呵成。“2017年,我用近2万吨的牛粪猪粪,造出3万吨有机肥,收入2000多万元。”黄光对今年市场更乐观,“目前有机肥订单接了不少,全年超过6万吨没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肥水大部分流进外人田

“像这样的有机肥生产企业,这里共有25家,各县市都有,数量在全省是最多的。”有机肥企业之所以扎堆这里,是因为这里畜牧养殖业发达,还因为中海环境堆肥发酵技术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问题看得更深远一些,“畜禽粪便的肥料化应用,需要打通一条成熟的产业链,这样上中下游才能都受益。”

在产业链上游,有充足的粪便原料回收;在产业链中游,加强有机肥产品的质量监管,推动标准化生产;在产业链下游,鼓励种植户施用有机肥提高品质。去年,这里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选了两处示范基地,施有机肥种高山蔬菜和茶叶,菜和茶的品质大幅提高,“周边很多种植户看到这样的试验成果,也开始用有机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有政府引导带动,但造的有机肥大部分还是卖到了外地。采访黄光时,他的手机响个不停,广西一个砂糖橘基地的老板要订700吨有机肥,喊着要预付定金。“90%的有机肥都卖到了外地,陕西、广西、海南等地种的苹果、香蕉、菠萝等经济水果,都用的有机肥。”黄光说。

黄光华则表示,全市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利用率大约只有50%,“还有很多小型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下一步,黄光准备继续扩大分子膜发酵技术的应用,以做大畜禽粪便回收。“养殖场把粪便堆在旁边,黄光希望政府财政也能拿出一部分资金扶持有机肥厂家和农民使用有机肥,“江浙一带都对有机肥厂家有补助,而种植户施用有机肥的成本比化肥高,更需要鼓励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