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的《古谣》“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霞。一来一去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麻。”简单干净,是生活的镜像;节律明快,是景与生活的转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我们要读王建的另一首诗。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注:时会琴客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双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庭地白树栖鸦

中庭:庭院中。

地白:形容月光明亮,满地皆白。

标题已经点明是十五,“才近中秋月已清”这一天不仅月圆,月光比平时更加明亮,照在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也是月亮白,这是李白睡不着在看月。这与王建的“地白”是同一个道理。

区别就是,李白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而王建是站在门口赏月,庭院里一切他看得真真切切。树上的鸦鹊终于适应明亮的月光,不再吵闹,而是先后安静下来,相继进入梦乡。

通常写月亮的诗人心中经常有事情,李白和王建都是心中有事情的人。

当然,也有另一种区别,写月亮的人,写月光的人,他未必思念, 他是有一种享受在里面。比如:“明月别枝惊鹊”。

这是一种享受乡间生活。

可见,月亮并不一定代表着思念。月亮也未必一直代表我的心。

但是,在王建这里,它就是切切实实的思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冷露无声湿桂花

冷露:清冷的露水。

这一句无一字写人,而望月之人犹在。

诗题有个旁注:时会琴客

究竟是谁在庭院徘徊,也许是诗人,也许还有一起的友人。

露水轻盈无痕,就像春雨润物无声样,悄悄地打湿了庭院里的桂花。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露”相同又不同。半夜的露比入夜的露更清冷。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尽:都

秋思:秋天的思念,这里指怀人,思念。

这句是实在是高!

明明是望月之人在思念故人,却要说“不知秋思落谁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落”更为巧妙,月光如水直泻而下,它裹动人的思绪,和望月之人产生情感共鸣。

月亮是温情的,待人待物最是公平。

望月之人悠悠思绪传递给月亮,月亮又把这种情感落到千户万户人家。

比李商隐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更高一筹,更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