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几个朋友一起去旅游,在一荒野之地,突然遇见一片刺蒺藜,我倍感亲切,它是最接地气的一种大众野草,以前是让人厌恶的一种野草!小时候谁没挨过它的刺?

蒺藜是其学名,不同的地方叫法也不同,晋南渭南等地普遍称刺溜胡,晋北地区一般叫它刺溜圪蛋子或者蒺藜钩,但我还是喜欢叫它刺溜胡,因为太顺口了,小时候我没有听说过它的学名,大人小孩都叫它刺溜胡。那时候田边地头路两旁,枯井坟头埝边上非常多,是最熟悉最常见的一种野草,它的形态特征是横卧地面、节上生根,匍匐贴地生长,最高不过二三厘米,藤蔓长可达两米左右,有时会攀附在其它植物上,果实就藏在匍匐的茎叶之中。

为什么说和它最熟悉?当时什么都缺,就是地里的野草都很少,但唯独刺溜胡随处可见,现在看到很多田间路边都是旺盛的野草还很羡慕,总想小时割草一天也见不到几棵这样的好草,往往是半天一筐草也装不满,要是有现在这样的好草几分钟解决问题。因为那时没柴烧火做饭,记得秋天还专门收割蒺藜棵子回家当柴火,烧火的时候还得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它是扎你不带商量的。这时我总想,现在真是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好时代,粮食丰收,各种野生动物飞鸟走兽也不断增多,野草树木也多了。那时野鸟野兔也很少,如果谁发现一只野兔,有多少人想追杀它,即使钻进洞里也要把它挖出来,因为人们饥饿呀!都想吃它的肉。

小时候对刺溜胡既恨又爱。我几岁的时候,一次正在巷子里玩,忽然一只飞蛾慢悠悠从身边飞过,我马上追赶过去,几次想抓也没有抓住,估计人家也知道是个小孩,不在乎,每次抓它时总是一闪而空,我跟着一直跑,鞋掉了也没有停止追赶,不知不觉跑到牛院里,忽然站到那里一动不动,大声哭起来。原来我跑到牛院每天打扫院子扫下的小垃圾堆上,里面刺溜胡多的去了,老干了的刺溜胡和土的颜色一样,平时看不见,此时脚底下不知道扎了多少,所以不敢再动一步,喂牛的老人把我抱下来,放到地上,我才一个一个的拔出刺溜胡的刺。

后来,骑自行车也多次被刺溜胡扎破过车胎,特别是磨得光滑的旧轮胎很容易被刺溜胡刺穿。记得那时去地里只要遇见了老干发黄的刺溜胡藤蔓,大人小孩总是躲着它,小心翼翼的走路,心里好紧张。

刺蒺藜也给我们艰难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有几年供销社的收购站一直收购刺蒺藜,因为蒺藜果实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等功效,是很好的中药材。我们直接从刺蒺藜蔓上打下的整颗刺蒺藜五角形果实就收购,几乎是原生态的刺蒺藜果实。一斤好像一毛五,每年家里还收割不少,是一项不小收入呀,后来购销体制的改革,再也没有看到有供销社收购它。

每一种生命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年龄增长,我对刺蒺藜的认识与以前有了完全相反的感知,羡慕其坚硬正直的品格和不与庄稼争田野,悄悄成长在偏僻荒野之地的高尚情操,它深入底层最接地气具有顽强生命力,不会见风使舵,墙之草随风倒,又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御敌精神。而大部分野草因过于平淡圆滑而省人事,反而被我忘却。

其实蒺藜长刺之前,花叶皆美,牛羊也爱吃;秋收之时,虽有坚硬针刺拒人于千里之外,但那是自保之天性,假如你不踩踏伤害它,它绝不会主动挑衅攻击你,它这样做也是为了确保给人类贡献其最后的果实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刺蒺藜身上汲取其硬气、骨气、正气、底气、大气之精神,在生活中要求低点,贡献大点,低调做人,踏实做事,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吗?

作者简介:李养龙,山西运城人,居住太原,山西省作协会员、太原市作协会员。总想用千变万化的文字记录生活经历,感悟人生,歌颂真善美,传播正力量,浇灌生命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