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晚上20:00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高考热点作家丁立梅老师

《用文字温暖人生,赋予孩子自然的写作力》

这几天的娱乐圈真是热闹啊。

先是中国明星们光鲜亮丽前往国外时装周,前有杨幂漫步巴黎街头,后有刘亦菲惊艳变身。

粉丝们争论不休,究竟谁才是内娱的真正顶流。

但我却想起另一位特别的男顶流。

他是泰戈尔的翻译、金庸的表兄、梁启超的学生、胡适的至交……

他怀揣着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创立新月派,以笔为刃,针砭时弊,汇集了当时不少文人;

他用诗歌抒发了对国家的热爱,对理想的憧憬,对爱情的追求,影响了后来好几代人。

他就是徐志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那个时代的顶流,徐志摩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但他的三段“八卦与情爱的纠葛”,如果放在当下互联网时代,人设恐怕早就崩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大户人家,父亲徐申如,是硖石商会会长,名下还有多家工厂。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徐志摩,自小聪慧过人,也接受很多新时代思想。

毕生都在追求“找个喜欢的人共度一生”。

所以当家里为他订下与张幼仪的亲事时,他极为不领情。

因为张幼仪在他眼里,不过是旧时代丑陋别扭的裹脚布。

在第一次见到张幼仪的照片时,徐志摩就嫌弃地说:“乡下土包子!”

但他的意见并不能改变结婚的定局,1915年12月,两人举行了婚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婚后,张幼仪牢记母亲的叮嘱,谨遵妇德,温顺听话,但这依然没能改变徐志摩的态度。

那段时间,两个人同在一个屋檐下,徐志摩却连话都不愿与她多说。

1918年,张幼仪生下了长子,徐志摩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留后”的责任,便迫不及待地出国留学了。

在那里,他受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也把浪漫多情刻在了自己骨子里。

与张幼仪日后破碎的婚姻,也就此埋下伏笔。

徐志摩出国留学后,徐家父母一直想着让儿子夫妻团聚,便自作主张让张幼仪也远赴欧洲。

但彼时的徐志摩,早已为才女林徽因神魂颠倒,甚至不顾一切地要离婚。

哪怕此时张幼仪已经怀上了他的第二个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徐志摩不仅没有丝毫愧疚之心,甚至还觉得张幼仪阻碍了他追求真爱,要她打掉孩子。

张幼仪颤抖着对徐志摩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

徐志摩却冷冰冰地回答:“坐火车也会死人,难道就不坐火车了。”

接着又不耐烦地补充:“在西方这是家常便饭。”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那个年代,徐志摩为了追求理想的爱情,可以说是勇敢的。

但放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徐志摩就是一个妥妥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他对包办婚姻极为不满和抵触,却无力摆脱旧社会封建的枷锁。

只能把所有的厌恶都转移给张幼仪,对她竖起冷漠无情的利刺。

可他从没想过,对于张幼仪来说,她又何尝不是旧式婚姻的受害者,也是新旧思想交替的牺牲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2年,张幼仪在德国生下一个男孩,徐志摩正式提出了离婚。

他不顾恩师梁启超的规劝,写下当时轰动一时的 《致梁启超》书: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心灰意冷的张幼仪,没有任何犹豫地同意了。

恢复了单身的徐志摩,便迫不及待地去寻找林徽因

世人皆知,他与林徽因是在欧洲认识。

当时,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到欧洲远游,徐志摩是林父的朋友,经常和他谈论时政文学。

在接触中,徐志摩惊喜地发现,林徽因虽然比自己小8岁,但因从小就接受东西方不同思想文化的熏陶,不仅聪慧大方,在艺术上也天赋异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个集美貌、气质、才华为一身的女子,毫无疑问正是符合徐志摩所追求的爱的理想。

所以徐志摩对她的一见倾心,也就不足为奇了。

恢复单身后,徐志摩对林徽因展开了猛烈的追求,还为她写下不少情意浓浓的诗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但与徐志摩的狂热相比,林徽因却是人间清醒。

在林徽因看来,徐志摩爱的只是他自己内心中的幻想出来的完美恋人。

“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象的那样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毫无疑问,林徽因是懂徐志摩的。

徐志摩是个天生的理想浪漫主义者,他幻想中的爱情是美好的,是浪漫的,也可以说是“激情之爱”。

但这种爱,同时也是最脆弱的。

因为人不可能一直活在理想和感性当中,当两个人相处的时间越久,渐渐褪去理想化带来的滤镜。

原来的爱也会变成了恨,原来的自由也可能是新的束缚,而她也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张幼仪”。

所以,她坚定地拒绝了徐志摩,成为徐志摩爱而不得的遗憾。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求林徽因无果后,徐志摩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

后来王赓调往哈尔滨工作,便拜托徐志摩照顾自己的妻子陆小曼,谁知两人日久生情。

拿现在的道德标准来看,先是公然抛妻弃子,而后又挖朋友墙角。

这不是渣男是什么?

但徐志摩本就是浪漫多情之人,当内心的爱意开始燃烧,他便可以不顾一切。

没有女人,哪有生活,没有生活,到哪里寻找诗、寻找美?我生来就爱美,美在哪里,在自然,自然中最美的是什么,是女人!女人是上帝最得意的作品。

最后的结局是,陆小曼与王赓离婚,而徐志摩也在亲友团的一片反对声中与她结了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婚后,徐志摩也把骨子里的浪漫彻底释放出来。

可以毫不介意地吃陆小曼的剩菜,为了让陆小曼高兴,他也可以装扮了陪她上场。

那时我的心就像莲蓬似的栽满了窟窿,我所有的热血都从这些窟窿里流走—— 即使有那样悲惨的一天,我想我也是不敢怨的,因为你我的心意曾经一度相通。

陆小曼出身富贵,为了维持排场,开销很大,为了满足妻子的奢侈生活,徐志摩不得不想辗转各地,四处兼职。

但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徐志摩起初的浪漫也逐渐烟消云散。

更令他难以接受的是,他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唯一灵魂之伴侣,可以心意相通。

但实际,陆小曼迷恋的是上海的歌舞升平,慢慢荒废自己的才华,两人的感情也逐渐生了嫌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直到徐志摩出事的那天,还在心心念念想着,劝说陆小曼成为自己的同路人。

1931年11月的一天,徐志摩要去北平听林徽因的演讲,经济困窘的他不得不搭乘一架免费的邮政飞机。

结果飞机因为大雾触山坠毁,徐志摩不幸罹难。

正如他在《是人没有不想飞的》里写道:

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 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 这皮囊要是太重挪不动,就掷了它,可能的话,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

他渴望有一双飞的翅膀,飞向云端,作为自己的解脱。

最后,竟然被他一语成谶,以这样一个悲剧的形式惨淡落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适曾评价徐志摩: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单纯的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的确如此,徐志摩的一生其实都在追逐理想的、爱的生活。

与张幼仪是父母之命不可违,对林徽因是理想恋爱的化身,和陆小曼则是一场不顾世俗的浪漫烟火。

他其实并不滥情,也不纳妾,更不像现在很多人脚踏两只船。

他一直开诚布公,哪怕不为世人所理解和接受,但依旧坦坦荡荡地活出真我。

这份真性情,也难怪他在那个年代,是那样受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点君佩服他的勇气与洒脱,但亦不敢苟同他对于爱情的过度理想化。

无论是爱情还是人生,所有的理想都必须依附于现实,然后在现实中为之付出努力。

只要理想,不要现实,终究会陷入后悔与痛苦的泥潭。

就像他的爱情理想,让他有勇气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与陆小曼爱得全心全意。

但婚后,陆小曼抽烟打牌、纸醉金迷、再加上物质条件的困窘状态,种种现实又无一不在侵蚀着他的爱情理想。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有没有过一丝后悔,谁也不知道。

但我想大概是有的吧。

否则他也不会在《生活》里,把生活比喻成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甬道,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丝毫没有一开始的至情至性,追求爱情和自由的洒脱。

可惜人生无常。

正如他所写的那首著名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无论他是否后悔,他的灵魂早已随着火光,被云彩拥着飘向远方。

给世间,留下了消散不尽的墨香。

你是怎么看待徐志摩的呢?欢迎来留言区一起讨论~

作者 | 小嗲

编辑 | 张敬,两眼带刀混账到老。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