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6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党中央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带头落实,勤俭办一切事业。俗话说,精打细算才能油盐不断。党政机关少花一分钱,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钱。当然,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是捂紧钱包不花钱,而是该花的花,该省的省,做到大钱大方、小钱小气,集中财力办大事。

“过紧日子”的要求,在财政工作的相关会议、文件中,经常可以看到。特别在经济运行比较困难、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的时候,“过紧日子”更会作为一项纪律,摆到各级政府和财政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出各种“过紧日子”的表态和动作,譬如压缩财政开支、特别是公用经费开支、减少某些项目支出、放缓项目建设速度等,这些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也都会起到一定作用与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疫情的强大冲击,特别是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经济运行的压力越来越大,财政收支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有关“过紧日子”的话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且不再是工作要求,而是工作行动,各级财政在安排资金时,都会更加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都能在公用经费安排方面从紧考虑、减少支出,最大限度地保证重点领域、重点工作、重点项目。

也正因为如此,在工作层面,“过紧日子”的要求确实得到了比较好的落实。需要注意的是,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绝不只是钱的问题,也不能把“过紧日子”简单理解为节约财政开支、节省财政资金,而应当从更高层面、更高角度认识党政机关“过紧日子”问题,从而把“过紧日子”作为一种自觉行为、自觉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一种态度。各级党委、政府是领导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也是企业和群众关注的焦点。党政机关的行为,对企业和群众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如果党政机关不能“过紧日子”,仍在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就会形成很坏的社会效应,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只是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导向,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委、政府的核心作用,更好地提升党委、政府在企业和群众中的威信。也只有这样,党委、政府在企业和群众中才有号召力、影响力和向心力。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一种表率。实际上,无论是经济运行状况好,还是经济运行环境差,无论是财政比较充裕,还是财政比较拮据,“过紧日子”都没错。因为,财政资金是公共资金,是纳税人为了国家建设、人民富裕缴纳的税收资金,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浪费,不能损失。按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党政机关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更加利用自己的行为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用“过紧日子”的思想,把纳税人的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效率最高的地方,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譬如近几年给予企业减免税、对企业和地方重点工程财政直补等,就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也是“过紧日子”的充分体现,是党政机关在“过紧日子”方面做表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一种行动。自“八项规定”以来,各级在财政资金的使用方面,有了明显的效率提升,公款吃喝现象也明显下降。在企业和居民的形象,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尽管仍有一些死不改悔者,也受到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查处,付出了代价。需要注意的是,“过紧日子”决不能总是一种政治纪律、工作要求、制度规定,而应当成为自觉行动。毕竟,总是依靠外力维持的某种状态,是很难具有可持续性的。因此,应当通过更为严厉的制度规定,让“过紧日子”成为行动自觉和工作自律。

当然,“过紧日子”不是“过苦日子”,随着经济运行状况改善和财政收支矛盾减少,有些方面的开支也可以逐步提高。前提是,该花的花,该支的支,不该花和不该支的,仍然要从紧、要压缩、要控制。毕竟,需要办的事还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也很多,必须腾出更多财力,解决更加重要和紧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