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古代,中了探花竟然比中状元还要让人欢喜,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奇异的规定?或许我们一直以来对科举考试的认知还停留在状元为最高荣誉的观念上,但历史却留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让探花成为了一个备受推崇的头衔。

这个规定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呢?难免让人好奇,探花是如何成为一种比状元还引人瞩目的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中状元需才华与相貌兼备,黄巢钟馗因貌失缘

科举制度在古代社会影响深远,这项最公平的选贤方式吸引着无数读书人投身其中,希望一展宏图。在古代的科举考试后,状元、榜眼、探花可谓是如虎添翼,前程似锦。

但历史上也频频出现这样的情况:许多中探花的考生,竟比中状元者更为欣喜。这其中有何故事?难道第一名的荣耀还不足以令人振奋?原来,这背后蕴藏着千年的传统与讲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举制开创之初,中状元被视为最高荣耀,需要既才华横溢,又相貌出众。历史上确有人才华过硬,却因相貌问题与状元之位失之交臂。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即是黄巢与钟馗

公元9世纪,唐僖宗在位时,黄巢参加武状元科举,实力可谓第一。然其貌不扬,被唐僖宗认为难以担当重任。最终黄巢铩羽而归,心中不免万分悲愤。没想到,这个错误的决定竟成为了黄巢起义的导火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后想来,唐王朝一心苛求相貌的做法实在不智,失去了人才黄巢这样的强将。后来黄巢起兵造反,黄巢起义席卷全国,是为唐末著名农民军。这一机会失误,让原本命悬一线的唐朝雪上加霜。

钟馗则是文状元候选人,据说也因貌不惊人而失去了第一。不过此说法未见确凿史料佐证。但无论真假,均彰显了古人重视相貌的态度。作为大儒,钟馗也因此痛定思痛,作古今索隐歌哀叹人生多舛,略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探花郎”由来:才貌双全的宴会采花人

话说回来,在古代社会,有出众容貌固然助益不少。那么为何中探花的考生比状元更兴奋呢?这就得从“探花郎”说起了。

最初,“探花郎”并非荣衔,而是唐代状元庆功宴会上负责采花献上的进士。每逢岁月,科举考试放榜,新一届状元诞生。朝廷为庆贺,特意于杏花园举办盛大宴会,群臣才俊云集,笙歌作乐,热闹非凡。这种庆功宴被称为“探花宴”,主角自不必说,就是当届的状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则宴会上最重要的角色非“探花郎”莫属,需要才华与相貌兼备的探花郎执花,亲手采摘院中杏花,献予“笔墨宗师”的状元人。探花郎还需临席赋诗,与众宾客把酒言欢,可谓盛况一时。

然而好景不长,唐朝后期藩镇兴起,科举制度渐趋式微。正值盛世更迭,“探花郎”一名也随时间在人们记忆中逐渐褪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宋明探花由褒义词变第三名代称

推古风行世,人们习惯用沿袭的代称陈句。由是便有了宋朝“复兴”之举——“探花郎”于民间口耳相传,成为才华与容貌均佳的进士代称。若有文人被誉为“探花郎”,可谓人生一大殊荣。

更甚者,到了明代中叶,“探花郎”甚至在科举考试中正式成为第三名的称呼,不再与相貌挂钩,全凭实力。然而拥有姣好面容,在当时仕途与婚姻中依然大有裨益。所以中了探花远胜于状元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科举之难,三甲实力卓越,无“榜下捉婿”可能

或有人羡慕状元榜眼的荣耀,但我等深知,科举考试历来艰难,要在万千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夺魁,实属不易。中了探花已属人中龙凤。这可从唐代科举中探花郎的难产就可见一斑。

古人有句俗语:“秀才难,进士更难”。整个科举过程分为多道关卡,简直难如登天。想靠自身实力,由寒门进入仕途,堪称旷世奇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确有人甚至考试几十载,头破血流方才告捷,称为“血状元”。连中三甲者更是屈指可数,千年仅17人。

故而我深信,进入前三甲的考生,定是真才实学。否则根本过不了重重关卡,获得金榜题名。亦难有机会“榜下捉婿”,将功名得主易主门第。更何况,这些人才龙凤,又岂会无妻无子,任由权贵收入门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皇室忌惮外戚势力,驸马多是虚职

即便真有幸运儿,得皇上或藩王赏识,还了婿女。做驸马也多是虚衔,权力有限,避免势力过大。

譬如唐代状元郑颢,因一官员牵线,娶了公主。这桩姻缘反而害了他的仕途,激起皇帝的猜忌之心。每每想到公主,郑颢就得上书皇上,喊冤叫屈。郑颢不得不小心翼翼,唯恐招灾祸上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如宋代名臣欧阳修,他的女儿也嫁给了宋仁宗的儿子,可惜好景不长,这位驸马英年早丧,未遂大任。由此可知,进入皇室后,反而会害怕被猜忌,束手束脚。

所以我认为,中了前三甲荣归故里,远胜入了皇室犹如坐了冰凳。无论怎样,淡泊名利才是正理,保家卫国,传子育孙才是人生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颜值加持,助力仕途

即便前三甲实力非凡,追求外在与内涵并重,也是人之常情。谚语说得好:“山再高,水再浊”。良好的相貌与姿色,无论在古今,总能为事业、婚姻减少阻碍。举个明证,汤显祖这般文豪,也曾言其“貌若王子”。人在社会上站稳脚跟,衣食住行才是首要,姿色这等加持还有何患?

故而历史上频频出现这样的情况:多有中探花更胜状元者。第一名虽最光鲜夺目,第三名也足以令人欢欣鼓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讲究“人中龙凤”的科举制,是中国历史特有的人才选拔机制,纵横千年,影响深远。即便在其衰落后,人们仍对中榜有着特殊情感。这其中,状元探花各有千秋,亦使后人不乏猜测。今日细细品味,方知探花高中状元之喜,原是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