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没有好评的朱由校——天启年间辽东三名帅(二十)
前接上文,继续介绍宁远之战中红夷大炮的来历。
明廷初次购买的红夷大炮最终去处
李之藻思虑再三,没有让张焘直接将四门大炮运回京城,而是都寄存在了江西广信府(今上饶市广信区)托信得过的人妥善保管。
不得不说,李之藻很有先见之明。
好在李之藻没有早早将红夷大炮送京,不然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努尔哈赤进入广宁时,孙得功又能多送上一份大礼向努尔哈赤邀功了。
将大炮运到广信府的费用,都是由张焘等人垫付的,大概400余两纹银;另外张焘还聘请了四名葡萄牙火炮技师同行,火炮技师的仆人以及六名通译的日常开销,也都是由张焘他们自己掏腰包支付的,一路上好酒好菜地招呼。
从资料看,这四门大炮滞留广信府甚久,由于大炮迟迟不能送京,盘缠将要耗尽的张焘只得将葡萄牙技师遣返。
其后四门大炮中两门由张焘自掏腰包,设法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的下半年送抵京城,剩下的两门隔了相当长时间(约在天启元年十二月),才由孙学诗前往广信府取回送往京城。
大炮之所以迟迟不能送京,是因为徐光启遭到了排挤,从而导致大炮入京时间一拖再拖。而徐光启被排挤的背后,据说是传统儒家与新兴基督教徒的争斗,这个码字的也不甚了了就不多置喙了。
总之,明朝能得到红夷大炮,基督教传教士出力甚大,而徐光启、李之藻、张焘、孙学诗等都与西方传教士过从甚密。所以红夷大炮出现在中国大地上,是中国士人们放眼世界,与世界接触取得的成果。
之所以这四门大炮,码字的会费这么多笔墨,是因为首批到京的两门红夷大炮中的一门,后来经蓟辽经略熊廷弼所请调往了山海关。由于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之间矛盾重重,所以熊廷弼并没有将这门大炮遣去广宁,而是留置在了山海关上。其后经宁前道袁崇焕所请,孙承宗批准将这门大炮移至了宁远!
另外三门红夷大炮应该是一直留在了北京城头,最后的去向成谜,而宁远城上的那一门多半最后为清军所得了。这门张焘自澳门购入的火炮,是为宁远的红夷大炮中口径最大射程最远者。努尔哈赤如果在宁远之战中真的被炮所伤,那么这门火炮建功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这四门大炮的产地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西班牙制大炮,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吕宋大铜炮;
而另一种说法则为荷兰沉船中打捞上来的舰炮,也就是正儿八经的红夷大炮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种大炮应当是铁制的。因为当时荷兰人的铸炮技术真不咋地,好在荷兰这会跟铸炮技术先进的英国是盟友关系,所以荷兰人的舰船上一般都装备的,都是购自英国的价格相对低廉的铁制火炮。
所以支持这一说的学者们,也普遍认为所谓红夷大炮其实是英国产的铁制舰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