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的十月份,许世友将军在南京病逝了,享年79岁。此事一出,人们纷纷为之惋惜伤怀,前来为将军送别的人多达三千之众。

而在所有送行的人中,王震是最为特殊的一个,因为他是代表邓公来参加悼念活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在南京军区的大礼堂上,王震面向被党旗覆盖的许世友将军的遗体鞠躬致哀,其悲痛之情自不待说。

但在悼念活动结束后,王震目送灵车将老将军的遗体接走,却对众人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可千万不要学他!”这就很让人好奇了,难道许世友将军哪一点做得不对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代名将终陨落

随着年事的增高,许世友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容乐观了,晚年的他总是感到腹部胀痛,并且疼痛感很强烈。

但是,许世友是一个性格很要强的人,同时又对自己的身板十分自信,他总是说:“别看我打过多少年仗,负过多少次伤,等你们到了我这个年纪,身体不一定比得上我!”

因此,即便是身体有什么不适,许世友在第一时间想到的也往往是“挺一挺就过去了”,他从来不会主动去看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在组织上还是会定期组织老干部体检,于是在1985年三月份的这天,许世友来到了上海华东总医院。

当报告出来之后,医生的眉头明显皱了起来,因为报告显示许世友的血液存在异常,其中的甲胎球蛋白数值偏高,达到了每毫升血液含1000毫微克,这比正常情况要高出四十倍。

要知道,甲胎球蛋白是一种十分特殊的蛋白,它原本是在人的胚胎时期才会有,而随着人的出生会逐渐消失,直至这个人患上肝癌以后,甲胎球蛋白就会重新出现在血液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负责检查的医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他还不能轻易就下定论,于是就嘱咐许世友两个月后来复查。

两个月以后,许世友如约到达医院参加新的体检,但此时血液样本中的甲胎球蛋白数值依旧是那样,这似乎足以说明问题。

考虑到老将军的情绪,院方并没有如实将病情告知许世友,而是直接通知了军区领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接到通知以后,军区领导对这件事也是十分重视,他们决定叫停许世友的工作,并安排他住院治疗。

当时,许世友还在青岛参加中顾委会议,而相关人员随后找到了他。谈话中,大家小心翼翼地告知了许世友他的身体可能存在问题,希望他能去北京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但正如大家所顾虑的那样,许世友对接二连三要上医院这件事显得十分不耐烦,他直接拒绝了工作人员的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见到劝不动许世友,组织上只好搬出了南京军区的三位老领导,也就是杜平、唐亮和萧望东,但即便是面对老领导,许世友依旧没有卖他们面子,坚持不去北京看病。至于为什么,许世友自己的话是:“北京路太窄,人太多!”

由于众人拗不过他,这件事便拖了下去。直到当年九月份的时候,问题终于严重了起来,许世友开始不断出现昏迷状况,并且伴随着大小便失禁,其下肢还有血瘀和斑点,这些都说明他的病就是肝癌,而且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了。

这时大家终于着急了,军区司令向守志更是直接下令:“还有什么好商量的,赶快送军区总医院,其他事情以后再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下,众人才大起胆子七手八脚地将许世友送到了南京军区总医院,而医护人员随后对其进行了抢救。

半夜的时候,许世友终于醒过来了,而他对眼前的新环境大为震惊,但他也很快就明白了过来,终于默不作声。

许世友住院期间,一直是妻子田普和几个孩子在轮流照顾他。另外,很多领导都来看望过,其中就包括了军委副主席杨尚昆。杨尚昆到了之后,许世友还在昏迷,医护人员想要叫醒他,但喊了几声他都没有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大家要放弃的时候,许世友突然有了动作,他缓缓睁开眼睛,嘴里也在嘟囔着什么。杨尚昆俯身去听,费了好大劲才终于听清了那几个字:“我完蛋了!”

一生要强的许世友,在生死关头终于认命了,留下了这样一句让人唏嘘的话。10月22日下午,许世友在连续昏迷两天后,悄悄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八十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葬的干部

许世友去世了,但属于他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在10月31日,悼念许世友将军的活动在南京军区的大礼堂召开,多达数千人前来为这位“酒神虎将”送别,以至于花圈都摆不下了。

而在悼念活动结束后,许世友的遗体也被灵车拉走了,这里就有了王震所说的那句话。

其实,王震对众人的那番话指的不是别的事情,而是许世友曾主动申请了以土葬的方式处理身后事,所以运载他遗体的灵车并非是奔向火葬场而是要将他送回老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进入新中国以来,组织上一直是提倡以火葬代替土葬,而为了起到表率作用,毛主席那一代领导人曾在1956年集体签署《火葬倡议书》。

火葬相比土葬有诸多好处,节约耕地资源、节约林木资源、节约丧葬费用,所以得到了组织上的提倡。

这里面,也就只有毛主席虽然签署了倡议书但却没有被火葬,倒不是毛主席自己反悔了,而是在他去世后以华国锋为代表的丧葬委员会在集体讨论决定的,而其虽然违背了毛主席的意愿,但对敬仰毛主席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毛主席之外,领导干部就都是以火葬方式处理身后事的,周总理夫妇甚至在将已故多年的家族长辈火化深埋后,还留下遗嘱将自己的骨灰洒向江河湖海,为的就是起到一个带头作用。

但是,许世友却成为了一个例外,他被特批以传统的土葬进行安葬,并且墓地还选在了老家。

送葬当天的清晨,南京军区的部分将领和官兵集体穿着军装为许世友送行,全程没有军乐,也没有鞭炮,是以一种十分肃穆而安静的方式进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灵车的后面还跟着一众运载许世友将军亲属的汽车,车队在驶出城区后先是环绕南京一圈,然后沿着一条大道缓缓离开南京,奔向了他们的目的地——大别山中的许家湾。

灵车抵达许家湾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三点了,他们直接开到了选好的墓地,这里距离许世友家的老宅不远。

到了下葬的时候,战士们将用钢丝绳固定好的棺材拖下了车,并将其轻轻放入墓坑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紧接着,大家又用木炭和石头堆满棺材的周围,又在上面盖了大理石石板,然后是将其填埋并修了一个圆形顶罩,最后是竖起一块花岗岩石碑,上面是著名书法家范曾亲题的“许世友同志之墓”。

整个安葬过程只用了半个小时,全程没有很大的动静,并且墓地也布置的十分朴素,以至于墓碑上甚至没有老将军的头衔,也没有记述其生平,只有一个闪闪的红星显示着墓主人曾经的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这个墓,有人曾说里面放了宝贝,但据其亲属所说,棺材里只是放了老将军生前的旧物:一块欧米茄手表、一个半导体收音机、一瓶茅台酒、一支步枪和一百元钞票,这里面大部分都是老将军的钟爱之物,本身并不值很多钱,但就其对逝者的意义的来说,也确实是宝贝。

另外,这些东西也是有讲究的,酒用来壮胆、枪用来驱鬼、钱用来开路,有了这三样东西,则逝者到哪里都是畅通无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生忠来还求孝

话说回来,为什么许世友能够以土葬的方式处理身后事?这种事是只要申请就可以,还是说是特别照顾呢?

事实是后一种,许世友的土葬是毛主席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都批准了的,原因则是为了让他死后尽孝,而这就不得不提一桩往事了。

许世友是1906年出生在河南新县徐家洼,其来自一个十分贫苦的农民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许世友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因为肺痨而不久于人世,临终前交待说:“为了一家十几口能够活命,就把幺妹送人吧.....你们几个一定要记住,你们娘拉扯你们长大不容易,长大了要孝敬她。”说完,许世友的父亲就去世了。

几天以后,人贩子登门来领孩子,但许世友哭着不让他们带走小妹,并说要卖就把他卖了吧。许世友的母亲心一软,于是便决定不卖孩子了,自己一力拉扯八个儿女。

一个女人独自养活八个孩子,其艰辛可想而知,而目睹母亲辛劳的许世友也很懂事,他非常能体谅和爱护母亲,总是尽力帮母亲做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许世友长大了,他和弟弟一起参加了革命,虽说这对许世友而言是人生中的重大选择,但也连累了家人。

许世友的母亲曾被“清乡团”抓获而遭到毒打,家里的房子也被烧了,这些都让许世友十分愧疚。

后来,许世友要远征,这一去不知要好多年,他就对母亲说:“这辈子不能在娘的身边尽孝,死后一定要和娘埋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世友说完就跟着军队走了,而在他从军期间,母亲和几个孩子不堪国民党匪徒的骚扰而背井离乡,几乎是以乞讨为生,日子过得很苦。

许世友再见自己母亲已经是1949年的事情了,当时已经是山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听闻家乡解放,当即让儿子把母亲接到了济南。

母子重逢的一刻,许世友几乎不敢置信,因为他的母亲已经是一个头发花白、干瘦如柴的佝偻老太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世友几乎是哭着跪在了母亲的面前,而母亲反而说:“孩子,你现在是将军了,怎么能当着这么多的人面跪我这个老太太呢。”

而泣不成声的许世友说:“不管我当多大的官,都是娘的儿子,您就让我多跪一会吧。”

后面的日子里,许世友就日夜在母亲身边服侍以尽孝道,算是对这么多年遗憾的弥补。

不过,老太太在城市里住不惯,不久就要求将她送回了乡下,继续过上了她的农民日子。当然,这时候的条件会好一些,许世友还让自己儿子一直在老家代为照料母亲。

时间来到1965年,许世友原本在视察海防,突然接到电话说母亲病重了。而不等许世友回家,老人就去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世友在听说母亲临终前一直喊自己乳名后,悲痛之余下定决心要兑现与母亲的诺言,也就是死后葬在母亲身边,永远陪伴母亲。

其实许世友为这件事已经筹划好些年了,当年签《火葬倡议书》的时候他就没有动笔,事后他找到毛主席说:“主席,对不起,我不能在倡议书上签字。生前我要为党和国家尽忠,死后我想陪伴母亲,希望您批准我土葬,和母亲葬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当时是这样说的:“许世友同志,倡议书并不是强制性的,你的孝心我能够明白。”

毛主席这么说,其实也就是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在1979年,许世友给儿子寄去五十元,让他给自己置办一口棺材。

但许世友此时还不是很放心,毕竟毛主席当年并没有以书面形式答应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在1985年的元旦过后,许世友就给邓小平同志打了报告,再次提出与母亲葬在一起的请求,但中央迟迟没有回复。

等到许世友躺在病榻上后,尤其是到了弥留之际,他所担忧的还是身后事,于是就问侄子许大权:“你不是会开车吗?能搞到一辆卡车吗?我死后,你开车把我送回老家。”

即便是冒着犯错误的风险,许世友也要葬回母亲身边,可见他对这件事情有多么看重。

好在中央没有打破许世友的期盼,在他去世后,邓小平同志正式在他的报告上签字,并说:“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邓公定下这个基调后,就有了后来的事情,但从这一过程中的过分低调来看,组织上显然不想让这件事动摇大家的想法,这也是王震要特意说一句“你们可不能学他”的原因。

结语

生前尽忠,死后尽孝,许世友将军的人生以一种动人的方式结束了。对于这样一位将军,我们所能做的也唯有敬仰。

现如今要是去看望老将军的话,你就会发现他的墓前摆满了茅台酒瓶子,这些都是前往致祭的人留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世友将军爱喝酒是人所共知的,但他的死很大程度也是与此有关,这似乎也说明了不管是谁都应该有节制地饮酒。

可话又说回来,人不能为了活着而活着。老将军洒脱了一辈子,以忠孝留名,最后八十岁病逝,这样的结局未必就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