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曾组建过四大野战军(华北未设立野战军指挥机构),每个野战军都有自己的压箱底的王牌,备受野司青睐。

放在第二野战军里,属于刘伯承心头肉的王牌就是12军,每到重要关头,刘帅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支部队。

而12军有两个地方是很有趣的,一是1955年没有出一位上将,哪怕军长相当有名、闹了脾气也只是中将。

二是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竟有两名上将是从12军中走出的。为何这两件事会是如此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军的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中野)6纵,自组建以来,就一直承担着最困难、最危急的任务。

他们有一股精神气,用刘帅的话来说就是:并非每次都故意把最难完成的任务交给6纵,只是6纵总要主动抢,给他们轻松的活,他们还不乐意。

能有这个表现,跟纵队的军政两位首长有很大的关系。6纵司令员是王近山,听说要打仗就高兴,一打起来又完全不要命,有着“王疯子”之称。

他在给部队做动员时常常会说:面对敌人,哪怕明知会死,我们也要冲锋,就算死,也死在冲锋的路上!

唯有头狼,才能带出狼一般的部队,王近山属于战争狂热分子,他手下的兵自然也有那股锐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6纵政委杜义德也很出色,不仅善于做政治工作,还能临时接替指挥,属于能文能武的全才。刘帅评价他:杜义德既是司令,又是政委,文武双全啊。

有如此出色的领导班子,也难怪刘帅会特别看重这支部队。在很多关键战事中,6纵都是开路先锋。

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派出30万大军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给我方造成巨大压力。由于兵力对比悬殊,刘帅决定先破敌一路,打出士气,这才有生存的可能。

不过在作战会议上,各个纵队的司令员都神情凝重,谁也没有先出声领任务。毕竟敌人来势汹汹,大家都没把握能取得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键时刻,王近山站起来说:“报告一号(刘伯承)、二号(邓小平)首长,我和老杜早就商量过了,就用我们六纵去拼!”

这个表态,让刘帅和邓公都非常高兴,随即指示要在大杨湖一带歼灭敌赵锡田整编第3师。

从1946年9月3日开始,6纵就不断向敌发起进攻,打得极为惨烈,麾下的53团1300多人上阵,过一道鹿砦、夺一座房屋,不过百把公尺的距离,就伤亡400多人。

在这种悍不畏死的攻势下,敌人的防线被撕开口子并最终溃败,5天的血战过后,敌四个旅1.7万人被歼,晋冀鲁豫的处境瞬间转危为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挺进大别山时,6纵也是冲杀在前,每次前方有敌人,都是6纵率先跨河渡江、为大军开路,只是这样一来,6纵的损伤也最严重。

部队抵达汝河北岸时,前有大河阻拦、后有十几个师的追兵,情况万分危急。6纵当时就是先锋,几位干部正思考怎么渡河时,刘帅直接跑了过来,他对6纵的人说:

不管前方是飞机还是大炮,都要杀出一条血路来,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司令部随你们行动,身家性命就托付给你们了。

这句话让在场人都特别惊讶,力劝刘帅去相对安全的位置行动,然而刘帅坚决不肯,硬是要留在6纵。

幸好,6纵没有辜负期望,带着刘帅安全地冲了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的襄樊战役,是6纵名扬天下的时刻。

当时城内有三个旅的守军,而6纵要分一半兵力守卫大别山根据地,只能拿出3个团攻城,并且这3个团刚刚经历大战,实力没有完全恢复,怎么看,胜率都不高。

战前刘帅特意问了王近山:我麾下没人调给你了,你只有三个团,敌人有三四倍人且有重武器,这种情况下,你能不能拿下襄樊城?

王近山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回答一定能完成任务,随后就回纵队进行部署。他知道双方兵力悬殊不能硬拼,制定了刀劈三关、猛虎掏心的计划。

随后6纵就依令而行,冒险实施大纵深作战,分兵占领周边的数座山脉阵地,成功拿下琵琶山、真武山、凤凰山这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关易手后,襄樊成了孤城,6纵持续向城内炮击,城内的守军很快被轰得晕头转向、毫无斗志。最终康泽和副司令官郭勋祺都被俘。

他们本以为解放军攻城部队起码有一个军,结果一看,竟然只有三个团,险些气得晕厥。此战敌军被俘2万余,而我军伤亡不过千,是经典的大胜,也是6纵最具代表性的战役。

后来的淮海战役,6纵也是围攻黄维兵团的主力部队,顶住了敌18军和第10军的攻势,使其无法突围。

最后关头,在前来支援的华野陈士榘强烈要求下,刘帅命6纵让出攻击位置,让华野增援部队承担一个方向的总攻,6纵随即配合着陈士榘一同将敌人歼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2月,解放军进行大整编,中野6纵改编为解放军12军。后来的渡江战役、挺进大西南,12军发挥依然亮眼。

这支备受刘帅重视的队伍,很可惜在1955年没有出一个上将,12军首任军长王近山对此还很有意见。

他那时被定为副兵团级,这个级别评上将军的一共有42人,其中19人是上将,22人是中将,1人是少将(贺晋年)。

王近山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不输于被评为上将的那19人,就专门找到邓政委去诉苦,希望能提一提,结果挨了邓政委好一顿批评。

其实综合来看,副兵团级的中将是最多的,他没有特别需要优待的方面(如山头、极其重大的战功等),且还有抗美援朝180师之败的责任,所以中将算是很中肯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在1955年不算突出,但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很多人又记起了12军这个番号,因为此次有两人都是从12军走出来的——原12军34师长尤太忠、原12军35师师长李德生

二人战争年代的履历非常相似,55年都是少将,还是儿女亲家:尤太忠的女儿尤兢嫁给了李德生的大儿子李和平。

不过后来他们分别得到了不同人的提携,李德生的贵人是毛主席,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李德生因为名字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他平息安徽武斗的能力又让主席满意。

所以后来不断提升,历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沈阳军区司令员等职,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太忠的贵人是邓政委,1973年邓政委从江西回到北京,此时他的身份比较敏感,很少有人敢去看他。

时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内蒙古军区司令员的尤太忠,得知老政委返京,当即与李达、苏振华等人带着五条烟前去拜访。

邓政委对于他们的到来还有些吃惊,连说几句:“你们怎么也来了,你们还敢来看我吗?”

这种雪中送炭的感情,让邓政委非常感动。后来邓政委成为集体领导核心,对尤太忠也多有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