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的核心情节很清楚,1948年7月,豫东战役进行到最后关头,粟裕要求许世友兵团自兖州发兵南下,打徐州,吸引国军主力回援徐州大本营,为粟裕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作准备。但许世友向中央提出反面建议,山东兵团继续留在兖州攻城。

事情最后不了了之,许没南下,粟没打成,豫东战役以比较圆满但不十分完美的状态,结束了。

这件事怪就怪在,按军事常理讲,完全相反的两种意见,只能有一个是对的。但从后来毛主席对此事的判定看,无论是许世友还是粟裕的意见,似乎都没有错。

这就怪了。

笔者上一篇文章也就此事进行了讨论,主题是毛主席顾及两人的情面,和了稀泥。

这是一种原因,随着对问题的深入思考,笔者感觉题有剩义,故而再写一文,对许粟之争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另一个侧面的探索。

一、兵力投入问题

整体上观察国共双方兵力投入,大家有没有发现,国军方面因为开封被攻下,产生巨大震动,故而几乎把徐州“剿总”全部兵力都压上去了。

前期是邱清泉兵团三个整编师、一个快速纵队加一个骑兵旅,配合区寿年兵团两个整编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续又把黄百韬兵团从山东调来,把孙元良兵团从郑州调来,再加上两个绥靖区部队。

我军则有九个步兵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加上两个二级军区的武装。

什么概念呢?笔者这么说,大家可能也记不准,也理不清。我们直接抛一个当年南京军区主编的《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役选编》的结论。

这套资料编于1962年11月,战争绝大多数亲历都处在年富力强的阶段,无论是资料详实度还是回忆、评价的准确度,都非常值得一看。

这套资料对双方兵力的定性评价如下:

国民党军在中原部署了二十五个整编师和四个快速纵队,其中十三个整编师负责守点、防御,十二个整编师、四个快速纵队负责机动作战。

投入了多少兵力打豫东战役呢?十二个整编师,三个快速纵队,加开封保安部队。

也就是说,国军中原兵力只投入约一半兵力。

而我军呢?

华野当时共有一至十三、广纵、鲁纵、渤纵共十四个步兵纵队,广、鲁、渤不是主力,合起来相当于一个半主力纵队的规模。此外还有特种兵纵队,约相当于国军一个快速纵队的实力。

当时参战的有一、三、四、六、八、十、广纵,加上中野的王秉璋十一纵、秦基伟九纵(只去了两旅)。约九个纵队的实力。

按粟裕在豫东战役末期的打算,似乎是要把华野全部主力都投入作战,即把许世友、谭震林指挥的七、九、十三纵、鲁、渤等纵队全都拉过来,打徐州。

这样一来,除了去苏北开辟新战线的韦国清苏北兵团二、十一、十二等纵队,华野在中原和华东东部战场的兵力,就要全部投入作战了。

通俗点讲,粟裕这是要豁出去了,要梭哈了。

先不说中原战场的全部国军粟裕能不能一锅端了,就说豫东战场。孙元良兵团几乎没怎么上,邱清泉兵团(第五、七十、八十三师)仍保持基本战斗力,黄百韬的小兵团也没到完全丧失战斗力的地步。

加起来十几万人。华野一、四、六、三、八、十等六个纵队已到了强弩之末,再加上许世友兵团,我相信以粟大将的指挥功力,歼灭黄百韬兵团主力整编二十五师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可是后续怎么办?

二、华野历次战役的定位

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结论。

押上山东兵团可能会扩大战果,但这无疑会改变豫东战役的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这里,我们把目光扩大,放眼整个华东野战军的历次战役,系统看看历次大战都起到什么作用?

1.宿北鲁南战役,止住两淮、鲁南的颓势,建立自己的炮兵纵队。

2.莱芜战役,奠定华野战役主动权。

3.孟良崮战役,粉碎国军对山东的重点攻势,建立均势。

4.七月分兵,试图夺取战略主动权,牺牲局部战役主动权。至今功过两说。

5.胶东、胶济线、津浦线作战,许谭主导,夺取必要的战役支点。

内行看门道。历次战役从总体上是构成趋势的,即夺取主动,夺取支点,扩大解放区。

从七月分兵以后,无论是中央还是华野部队,对作战目的的认识都在慢慢变化,虽然仍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但这已经不是全部目标了。

具体到豫东战役来说,这场战役的功能有几个呢?

粟裕起初立下军令状,以歼灭邱清泉为目标,谁料围绕这个目标,战线越拉越广,牵进来的国军部队越来越多,粟裕以一部分兵力调动了远超己方的敌军,可见其指挥的高明。

功能因此也发生了延展,即:

1.扩大沙土集战役后的胜势,彻底终结七月分兵后的颓势。用粟大将自己的话讲,是改变了中原战略态势,我军彻底掌握了战略进攻的主动权。

2.基本将国军徐州剿总的力量限制到豫皖苏鲁一带。粟裕回忆说,后来济南战役,徐州三个兵团的国民党军不敢北援,就是豫东战役打怕了。

3.为许谭胶济线、津浦线作战,以及苏北韦吉兵团敌后展开,提供强大的战役保障。许谭和韦吉兵团都在干什么?攻城夺地。

那么我们从这个基点再回过头来看豫东战役的最后阶段。

黄百韬兵团虽然未能歼灭,区寿年兵团尚有一个包围中的整编师没有歼灭,可惜吗?非常可惜,就差最后一击。

但这就是军事上最常见的情况。

想全歼,也做好了全歼的所有准备,也已经出现了全歼的可能性。但最后一步完不成,什么原因?绝对实力还没到啊!

所以不需强求全歼,达到战役目的就足够了。把许谭拉过来固然好,但把他们留在兖州也没错。

三、不能片面看待许上将

许世友当时指挥七、九、十三纵从胶东一路打到济宁、兖州一带,对粟裕要求其南下打徐州的命令,虽然说不上顶撞,但许世友也显示了比较强硬的态度,打兖州也不是小事。

要说许世友方面一点失误都没有,那也不是。若是许有粟大将的大局观和主动意识,抢在黄百韬兵团尚未完全开拔南下之际,以迅速动作南进,纠缠之、阻滞之,不使其顺利南下,或许可给粟裕创造出来全歼区寿年兵团剩余的一个整编师的机会。

没去打黄,甚至没有想到主动去做点什么。

大家不要片面地认为这是许世友不配合粟裕,或者对粟裕有情绪什么的。不至于,都是兵团级别的指挥员,许上将有这个格局和觉悟,不会牺牲整体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没有做这事,是因为难做。

通俗地举例,你正在打羽毛球,从跑动步伐到上肢动作,到运动思路,都是羽毛球的技法。突然要你在极短时间内切换到打乒乓球,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暂时性地陷入手忙脚乱。

许上将一路从胶东打过来,打的大多是攻坚战,兵团上下思维套路和用兵方向差不多是固定的,你不能要求任何人都像粟裕一样,一边机动作战野外歼敌,一边又能迅速切换状态打开封这样的大城。要都像粟裕一样,都当开国大将了。

说完没拦住黄百韬南下,再说关于打徐州的争论。这才是核心问题。

毛主席、粟裕、许世友三方来往电报十几通,围绕到底怎么打交换了数次意见。

起初毛主席也同意粟裕提议,让许谭兵团南下打徐州一线。

但许世友提出要么留下坚持打兖州,要么完全放弃兖州南下打徐州,来了个二选一,毛主席看出问题的真正性质了。

你这不是二选一,你是逼中央决断只能打兖州。

毛主席通过这场争论,明显是对山东战局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事实求是、尊重一线指挥员是他老人家一贯的作风,起初听粟裕的多,比较重视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后来随着争论的深入,对占领实地、击破津浦铁路线认识更深,他也不是全知全能的,也需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恰好就是这种争论,更能加速认识过程。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许谭南下或不南下,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做法,在具体战场形势的作用下,变得并不那么非黑即白了,而是可左可右,都有其现实意义的不同选择。

毛主席弄清楚这个过程也没费多少时间,6月底还在催许谭南下,7月初就明白过来怎么回事了,又回到最初的态度,许谭和粟张、韦吉兵团,只做战略上配合,不寻求战役上的具体合作。

豫东战役有了一个基本满意的结局。

至于后来许上将因病离开前线,我们也无需过度解读,没有什么阴谋论。大概一方面许上将确实病情严重,另一方面,也是给粟司令一个台阶下。

至于他打下兖州、切断济南、徐州之间的联系,功莫大焉,为济南战役顺利开打提供了坚强的保障,这份功劳,粟大将岂能看不见?

大丈夫处事,但当求其大略,不要过度沉溺一些细节。

资料来源:

《第三野战军战史》

《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役选编》

《毛泽东军事文集》

《粟裕回忆录》

《粟裕传》

《粟裕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