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又有着死亡之海的称号,其自然条件让人们望而却步。

然而却有一个部落在这里生活了数百年之久,直到1895年他们才被瑞典人斯文·赫定所发现,他们就是生活在克里雅河下游的克里雅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被发现之后克里雅人依旧保持着原有的生活习惯,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依然对故土有着深厚的感情,不愿离开沙漠深处。

那么克里雅人究竟从何而来,他们如今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塔克拉玛干沙漠都被视为生命的禁地,其名字在维吾尔语中就是“进去出不来”的意思,普通人根本没有涉足其中的勇气。

十九世纪探险文化在西方盛行,大量的探险家在踏遍了欧洲的山川河流后将目光投到了遥远的东方,其中久负盛名的塔克拉玛干成为了很多人挑战的目标。

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来到新疆之后,发现塔克拉玛干中存在着许多水系,其中滋养了于田绿洲的克里雅河就深入到了沙漠腹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时没有人知道河流的尽头是什么样子的,于是斯文·赫定便沿着河流进发了。

在他走到河流尽头的时候,惊讶地发现这里居然存在一块生活着“野人”的绿洲,这块土地的外围被胡杨林和芦苇丛层层包围着。

之前从来没有人见到过他们的真面目,由于斯文·赫定与当地居民无法进行交流,因此他只是将这群居民描述为“真正的隐者”,对他们的生活状态缺乏细致描述。

二十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也来到了这里,并对当地人的生活状态进行了记述,这些居民也被命名为克里雅人,但他和赫定的文字记录并没有引发太大的反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这片土地被划入了达里雅布依乡的版图,当时的乡政府所在地距离斯文·赫定发现的绿洲还有一定的距离,那里是克里雅河每年都会流经的土地,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人们的建设也止步于此,对于荒漠深处的状态还知之甚少。

直到1982年,一支勘探队从新疆沙雅县向南途经克里雅绿洲,轰鸣的引擎声惊扰了当地的居民,一些放羊的百姓丢下羊群向家中狂奔,这一幕被科考人员看在了眼里。

当时这些克里雅人腰上都别着一把长柄斧头,这让克里雅人成了科考人员口中的“长尾巴的野人”,当地政府随即派人前往当地调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经过走访后,当地政府终于发现了生活在这里的克里雅人,由于他们在外貌上和维吾尔族人十分相似,因此他们最终被定义成了维吾尔族的一个分支。

但随着人们对克里雅人了解的逐步深入,才发现他们和维吾尔族人的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克里雅人和维吾尔族人在样貌、语言和宗教信仰上非常相似,但在一些日常生活的细节上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首先是克里雅人居住的房屋非常有特色。

由于缺少建筑材料,他们的屋子都是用胡杨木筑成的。

克里雅人在放牧的时候会用心收集木材,然后用大块的胡杨木搭建出屋子的主体结构,之后再用细小的树枝填补缝隙,最后再用克里雅河河底的淤泥将缝隙填满,这样建出来的屋子有着优越的保暖性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屋子的门是用一大片胡杨树皮制成,其虽然没有窗户,但克里雅人在盖屋子的时候会在向阳的一面留下些许缝隙,满足日常照明的需求。

在饮食方面克里雅人也和其他维吾尔族人差距较大。

大多数维吾尔族人都以馕为主食,家中厨房也多以灶台为主要炊具,而克里雅人则会食用一种叫做“库买其”的面食,现在也被称为炭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饼和汉族百姓食用的馅饼更加类似,克里雅人会把羊肉和洋葱混合起来制成馅料,然后用面皮将其包裹起来,制成单个重量超过五斤的大饼。

制作完成后这些饼会被投入被炭火烧热的沙坑中烤熟,这种制作方法和我国西南地区的火塘颇为类似。

相较于其他维吾尔族部落,克里雅人的居住模式更加分散。

当地相距最远的人家直线距离超过了五百公里,由于克里雅人缺乏现代交通工具,他们想要见面就变得十分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无论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要提前一个月甚至更多时间去挨家挨户通知,以便在当天能够会面。

克里雅人对这种聚会十分看重,其热闹气氛和其他地区的民俗节日相比也不遑多让,这也让克里雅人显得愈发与众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克里雅人被正式发现以来,关于他们来源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息,目前关于克里雅人的起源存在五种假设。

第一种假设提出,克里雅人可能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后裔。

在17 世纪中叶,古格王国遭到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多年进攻后,不幸覆灭,传说当时有两支几百人组成的小分队翻越了昆仑山。

之后他们沿着克里雅河不断迁徙,为了避免外界侵扰便选择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停下了脚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和第三种说法和第一种方法类似,只不过他们从古格王朝的遗民变成了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楼兰古国以及于阗国的后裔。

由于上世纪楼兰美女干尸的出土,曾在国内引发过一阵楼兰热,因此克里雅人是楼兰后裔的说法一度成为主流,但并没有其他更多的证据可以加以证明。

第四种说法认为克里雅人是欧罗巴高加索人的后裔。

这一假说来源于中法联合科考队的一项调查成果,他们当时在圆沙古城发现了六处墓葬群。

其中两座墓葬形式和欧洲人十分相似,而且他们的面貌也是高鼻深目,具有高加索人特征,身穿的粗毛织物,也是欧洲常见的衣物。

但直接证据证明这些人是克里雅人的先祖,因此这种说法也缺少足够的说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一种说法认为,克里雅人就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原住民。

他们在生活中和周边的维吾尔族部落间联系紧密,因此文化中具有明显的维吾尔族特征,但这种假说也缺乏实证,因此只能停留在假说阶段。

目前关于克里雅人的源流尚没有定论,但随着基因学及其他学科的共同关注,相信我们很快就能弄清克里雅人是谁的后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克里雅人还保留着相对原始的生活状态,但如今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帮助下,克里雅人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克里雅人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当地政府在达里雅布依乡建起了小学,克里雅孩子能够在当地完成三年级之前的学业。

之后他们就会被统一送到县城的寄宿学校中就读,目前克里雅人中已经走出了大学生,年轻人文化素养的提升,也为克里雅人尽快融入现代社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其次克里雅人正在逐步搬离他们的家乡。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更好地利用调度水资源,我国在克里雅河的上游建筑了水坝,这让克里雅河的下游流量显著减少,克里雅人的放牧区域不断缩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安置克里雅人,当地政府在其他地区修建了大量的安置房屋,这些房屋比他们之前的胡杨屋要坚固得多,而且还通了水电,周边更是配备了卫生院、车站、旅游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

如今大量克里雅人已经搬进了这里,过起了和其他民族百姓一样的现代化生活。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克里雅人对故土依然有着极深的怀恋,他们习惯了那种较为原始的生活方式,不愿意离开那里。

部分牧民说克里雅人的羊,吃惯了胡杨的枝叶,如果自己离开的羊群就会死去,因此他们依然留在克里雅绿洲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照顾这些人群,当地政府为当地每户克里雅人的屋顶,装设了太阳能发电板,这样可以满足他们的日常用电需求。

此外在居民的聚集地,也开设了杂货店,快餐,修理铺等便民商铺,以满足他们的生活所需,这让克里雅人的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克里雅人作为生活在塔卡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演化出了十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适合沙漠生存的生活方式。

如今虽然部分克里雅人已经过上了现代的生活,但依然有人坚守在故土保持原有的生活状态,这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克里雅人因为野人称谓,引发全国轰动的时候,我国国内还流传着几个关于新疆地区的传说,这让克里雅人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事实上他们和其他维吾尔族人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距,而且他们坚守故土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的尊敬。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在“死亡之海”的“海心”隐居百年》,发表于《新华每日电讯》,2019年6月28日第0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