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观察者网》援引俄罗斯《军事纪事》网站消息,称俄罗斯军队在顿涅茨克方向,成功摧毁乌克兰一台“海马斯”火箭炮。由于整个过程都被俄方无人机记录下来,“海马斯”殉爆的痕迹也非常明显,因此外界基本认可其真实性。不过,作为美国在2022年6月就提供给乌克兰,又一直在前线活跃的战术装备,“海马斯”究竟有何强悍之处,直到现在才第一次被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摧毁的乌克兰“海马斯”

传统火箭炮属于覆盖型武器,优点是结构简单、制造难度低,主要通过集群使用确保杀伤力。冷战末期,随着电子技术进步引起军事革命,美国开始发展制导火箭炮,其核心理念就是在火箭弹上装载导引头,赋予其划时代的打击精度,最终成品就是M-270自行火箭炮。海湾战场上,M-270正式登场并表现出色,被对手畏惧的称为“钢雨”。后来美国海军陆战队鉴于M-270太过笨重,推出了使用轮式越野底盘,发射管也减少一半的轻量型简化型号,这就是M-142“海马斯”。之后近20年时间里,美军不断对两者弹药、火控等软硬件进行改进,但设计理念始终没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270的履带式结构相对笨拙

以“海马斯”为例,其搭载的火箭弹最大射程70千米,20秒内即可射完6发,然后以85千米每小时的最大时速脱离战场。俄罗斯方面经过早期挨打后,认真分析了“海马斯”作战特点,对这种“打完就跑”的作战方式感到非常棘手,应对方式也相当笨拙。其一方面在“海马斯”活动区域保持强力监视,限制“海马斯”快速装填后再次打击的能力,另一方面组建多层防空网,下苦功拦截“海马斯”发射的火箭弹。从结果上看,确实有大量火箭弹成功被拦截,“海马斯”也不复之前的嚣张,但代价也是高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完就跑”是“海马斯”的关键设计

一枚“海马斯”火箭弹战前价格不到10万美元,而两枚拦截的防空导弹视射程、型号不同,战前价格在30到80万美元不等,这个交换比相当难看,并且避免不了有疏漏。问题在于,除了这个笨办法,俄罗斯确实没有更好方法,来解决20秒就打完溜号的“海马斯”。这次被摧毁的“海马斯”,藏身在树林边缘,两侧还能看到保障车辆,应该是在发射准备阶段恰好被俄罗斯无人机发现,后者立即呼叫后方“伊斯坎德尔-M”进行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中程防空导弹也价格不菲

考虑到一枚“伊斯坎德尔-M”上百万美元的造价(用它的关键原因就是速度快),以及“海马斯”前后不过10分钟的准备时间,这份战果确实来之不易,而且后面想再复刻的难度依然巨大。以“海马斯”的机动性和暴露时间窗口,俄罗斯必须对整个战场进行大致监控,在其发射后,凭借超快的响应时间掌握动向,最后再通过快速打击手段予以摧毁。如今俄罗斯只能做到第三点,自然不可能对“海马斯”造成重创。不过,乌克兰收到“海马斯”已经有21个月的时间,如今才被抓住疏漏摧毁一辆,这需要非常强悍的战术素养。参考同样表现出色且操作人数稀少的“爱国者”,由西方秘密调动人员操作“海马斯”参战的可能性极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动“伊斯坎德尔-M”是真下本钱

有趣的是,“海马斯”虽然损失不大,但除了最开始那段时间表现上佳,屡屡出镜之外,后续也没有什么惊人的大动作。这一方面是因为俄罗斯笨拙地应对,确实起到一定效果,遏制了“海马斯”的威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海马斯”本身也存在一定局限。一枚火箭弹接近10万美元,六发齐射就是60万,这还是战前价。俄乌开战后,各种战争物资价格暴涨,原本2000美元一发的155毫米炮弹,现在都能卖到8400美元。制导火箭弹因为结构问题,库存远比炮弹少,价格大涨那是不言而喻的。如今“海马斯”齐射一轮,少说也是150万美元的硬性成本。乌克兰倒不是用不起,但也就不可能随便洒水,而一旦次数降低,战果自然也就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马斯”也真不是谁都用得起

俄乌战争是这几年全球最高烈度的军事冲突,双方使用的军事装备水平也是世界一流,实际表现更与之前外界想象有很大差距。单兵无人机、远程制导火箭炮等新锐武器,表现得也远比以前认知要强势。不过,俄乌两支军队的苏联烙印还很深,对信息化战争了解有限,装备使用受到很大制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组建起成体系的信息化作战脉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论火箭炮中国还真不怕谁

如今在地球上,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还是只有中美,目前在乌克兰战场上打得不可开交的两支军队,如果面对中美全面出手,结局是不言而喻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俄乌双方真正经过大规模实战得来的经验,即使对中美也很有启示。美制“海马斯”这近两年时间的种种遭遇, 对于这几年大力发展制导火箭炮,如今公认水平、规模全球第一的中国军队来说,颇有启发之处,这一点在近期防务展上已经有所展现。在不远的将来,注定有中国制导火箭炮在全球扬威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