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堂庙宇总归是宣扬慈悲,教化温柔的场所,然而,如果你去过西藏的寺庙你会发现,这里的一切都在无时不刻地彰显寺庙(དགོན་པ)这一词在藏语中的本来意思——世俗之边缘。

在如此神圣的空间里,有那么一种角色,似是浓缩了这一切的威严。

他手持方形铁棒,身披厚重的朱红大氅,来回踱步于僧列之间,每行一步,手中的铁棒重重地砸落一次,发出的清脆声响宣示着律法的严苛,他正是僧院纠察官——铁棒僧!

据传,这一制度始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一直延续到1959年。因其在纠察僧官、巡视僧纪时,经常随身携带一根长约两米、粗约10多公分的铁棒,因此,便有了“铁棒喇嘛”的俗称。铁棒喇嘛大都由寺院僧人轮流担任,基本是一年或是三年换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语中俗称的铁棒僧,藏语中一般称作“格贵”(དགེ་སྐོས/དགེ་བསྐོས)或者“协俄”(ཞལ་ངོ),亦有“曲趁巴”(ཆོས་ཁྲིམས་པ)之称。前两者可以分别直译为“善使”(དགེ་བ་ལ་བསྐོས་པ)和““面容”之意(另有“管理者”的意思),而后者为“执法者”之意。

嘉伊(བཅའ་ཡིག) ,是藏语中寺庙的规章制度。在最早的一批“嘉伊”中,没有使用过“格贵”这一词,而是取用了其他名词来表示寺院纪律的维持者,比如:“盼尼瓦”(བན་གཉེར་བ),直译意思为“管僧者”。

在佛教《律经》中,意思为“管理者”。

在该经中佛陀规定这一职位的职责是清扫座位上的灰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寺庙中纪律的执掌官,格贵也会参与到寺院寺规的拟定工作中,并且在特定场合和时间里,当众诵读寺规(也即上述嘉伊)也是他们的职责。以格尔登寺(ཀིརྟི་དགོན)为例,该寺每年举行的8次课程中,就会安排两次念诵寺规的活动。另外,以前在拉萨祈愿大会(ལྷ་སའི་སྨོན་ལམ་ཆེན་མོ)期间,哲蚌寺的大殿纠察僧会将该寺的嘉伊扛在肩上进行游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传,宗喀巴大师(རྗེ་ཙོང་ཁ་པ། 1357-1409)亲传弟子嘉央确吉·扎西班丹(འཇམ་དབྱངས་ཆོས་རྗེ་བཀྲ་ཤིས་དཔལ་ལྡན 1379-1449)创立哲蚌寺之初,寺内仅有8个僧人

一日,寺内举行日常法会时,8人互相推搡竟导致一人腿部受伤,嘉央确吉·扎西班丹见此情景,开示道:今日微薄人数能有如此拥堵之态,是为瑞相,今后此处将有无数佛子络绎不绝。立即责令选举一名格贵来主持纪律,当时格贵所使的铁棒如今还在哲蚌寺文殊院(འཇམ་དབྱངས་ལྷ་ཁང)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区别于一般僧众,为了烘托起律法的严明和格贵的威严,他们的着装有着许多特点:上身最里面穿着红黄色的绸缎背心,其上覆盖坎肩,并垫以一尺长的垫肩,名为“阿波”(ཨ་འབོག),外披绛红色氆氇僧袍。下身着一条质量优异的泽当哔叽僧裙,底下一双氆氇长靴,头顶尖嘴高帽。平时举行大会时,两位格贵外披朱红大氅和饰有各类刺绣的大长条缀扣(སྒྲོག་ལུ),项戴金色嘎乌盒(གའུ),手持镶有金边的铁杖,缓慢而沉重地巡视大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传,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经常微服夜出,与情人相会,追求浪漫的爱情生活。有一天下大雪,清早起来,铁棒喇嘛发现雪地上有人外出的脚印,便顺着脚印寻觅,最后脚印进拉了仓央嘉措的寝宫。随后铁棒喇嘛用严刑处置了仓央嘉措的贴身喇嘛,还派人把他的情人处死(也有说法只是将情人驱逐出拉萨放逐到远方),采取严厉措施,把仓央嘉措关闭起来。

“入夜去会情人,
破晓时大雪纷飞。
足迹已印在雪上,
保密还有什么用处?'’
(《仓央嘉措情歌一百二十四首》,庄晶译)

所以呢,那些不守规矩,滥竽充数的喇嘛,想在“铁棒喇嘛”的眼皮底下蒙混过关,几乎是不可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