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统计局3月9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来看,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重新上涨,这是继房地产、就业严峻后我国宏观经济为数不多的重大利好。

就在一个月前,我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创下了2009年以来的最大跌幅,重挫0.8%,这次CPI再度上涨,或许是宏观经济释放的一次特殊信号。

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整个宏观层面消费的好坏高低,2月CPI时隔半年重新上涨,背后也是食品和服务价格上涨所带来的结果。

需求增多,价格就会上涨,因此CPI也能够很好反映我国消费需求的恢复情况。

去年春节期间食品消费需求增加,且部分地区雨雪天气影响供给,这就导致蔬菜、猪肉和水产品等价格都显著上涨,非食品中,春节期间的出行和文娱消费需求大幅增加,飞机票、旅游和电影票价格涨幅也较多,此外国内汽油价格也上涨了2%,这些因素都共同导致CPI2月份重新上涨。

按照历史经验来看,我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在春节期间都会因为节假日的需求增长而增长,但和去年相比,今年的涨幅已经有所减小。

这说明,消费的恢复依然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时间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供给端的数据也能够很好反映这一点,就在同一天,统计局发布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滑2.7%,降幅比1月份进一步扩大。

PPI降幅扩大,这是因为春节前后工业生产一般都处于淡季。

但即便如此,考虑到CPI上涨仍低于前一年春节同期,因此我们可能还未走出通缩泥潭,换句话说,消费回暖眼下来看还并未发生。

早在一周前,统计局发布的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也降低到49.1,连续第五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

需求不足,供给就会相应调整陷入萎缩,因此当下来看,我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依然还是通缩风险。

通缩会导致各行各业的价格降低,尽管这可能会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但是消费者也会产生观望情绪,希望商品价格进一步降低从而推迟购买,这就会导致价格继续下滑,从而陷入恶性循环,这是通缩的可怕之处。

除此之外,由于需求不足,也会迫使企业削减生产、冻结招聘或解雇员工,这些都会再次削弱人们的消费意愿,进一步拉低整个社会的需求,同时企业还不得不降价去库存,这意味着哪怕生产成本保持稳定,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会下滑。

消费要么回暖,要么通缩,而通缩带来的负面因素还有很多。

首当其冲的就是就业形势的严峻,由于企业的降价去库存导致利润下滑,企业的扩产投资意愿不高,反过来还会收缩,于是乎工作更难找了。

企业的利润下滑,反过来又会给员工降薪,于是我们就会看到,越来越多人感叹钱不好赚了,钱难赚,一方面是因为市面上货币流通的速度变慢了,导致钱更值钱了,其次就是商品价格的下跌,也会让货币增值。

当钱的购买力更强的时候,无形之中人们的收入就会被稀释。

这个时候,解决困境的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大规模的刺激措施,去提振疲软的宏观经济。

例如2008年的四万亿基建计划,没有需求就制造需求,目的就是为了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这样消费就会恢复,货币流通更快,也意味着它的效率更高。

考虑到我们本年度的财政赤字目标依然设定为GDP的3%,这也意味着不太可能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

如果没有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那么消费要如何恢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构性的问题,可能还需要时间去慢慢修复。

去年一年,我们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发行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国债,都是为了促进基础设施支出以刺激消费,其中还包括央行降息和刺激借贷等举措,这些措施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措施有限也能够很好反映在CPI和PPI上。

去年一年,全球通胀,唯有我们有可能的通缩风险,通胀在其他经济体,都迫使央行提高利率,而我们由于面临的消费疲软等问题,只能够无奈降息。

一升一降之下,也更容易导致资金的外流。

而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之所以不推出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还是因为我们的杠杆太高了,不仅仅是房地产市场的债务,包括地方债务等问题,都已经构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风险,而如今我们需要确保这些风险能够软着陆,那么前提条件就是不能够推出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

一旦刺激措施再度推出,可能最终会导致一些行业的泡沫越吹越大,到最后甚至不得不硬着陆。

房地产就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例子,2008年的4万亿基建刺激计划,的确帮助我们很快走出了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房地产的价格,太多的资金涌入到房地产之中,这也让这个行业在为我们贡献经济增长的同时,成为了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头热的经济模式早已经不是我们眼下所要追求的,未来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和少子化,我们如今的高杠杆,未来势必会成为我们经济增长的累赘,因此今天的经济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高杠杆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

而消费的恢复,更多还需要依靠时间和对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建设来完成,而不是继续靠着过去的大规模刺激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消费的疲软,不单单要看今天的一些原因,还要学会找过去的原因。

房地产在过去发展迅猛,很难说这么一个庞大的产业,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国的居民消费,毕竟动辄百万的一套房,三十年的房贷,不管是首付还是接下来三十年的贷款,本质上都已经掏空了一些家庭的半生积蓄。

而过去国人热情买房的另一个重要支撑点就是每年高速增长的经济,宏观经济高速增长,大概率也意味着更好的就业前景和收入增长空间,这也刺激了人们对买房的热衷。

但人们可能很难预料到,过去高速增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个时间点过得有多快呢?

2010年,我国的GDP增长率在10.4%,到了2015年,这个数字变成了7%,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变成了6%,到了近两年,这个数字变成了5%。

一个时代可能再也回不去了,但人们买下的房子、首付、贷款这些却都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不会因为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而减少,该换的贷款一分都不会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家庭还要承担因为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养老重担。

养老、高速增长时代一去不复返、房贷家庭教育等硬性开支,这些因素综合下来,消费的回暖,也就成了一个结构性的难题,必须要用时间去慢慢修复。

短期的大规模刺激当然可能有效,但最终起到决定性结果的,一定还是家庭收入结构自身的优化,否则经济刺激就类似尼古丁,用多了一个经济体也就会越发依赖它。

过去是这样,从08年的4万亿刺激,到棚改货币化皆是如此,而到了今天,或许该是靠我们自己的时候了。

一个没有高杠杆的市场,或许才是真正的市场。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