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商业化进程

到了80年代,大会堂的商业化之路越发的平坦了,因为人们的思想也开放了,没有之前那么保守。

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从1979年尝试破冰之旅后,大会堂管理局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营收,有了接着往下走的自信。1984年的时候,国家当时在全国开始试点推行企业化管理的模式。于是乎,有着超前眼光的大会堂管理局,也在这一年,写了一份《五年改革设想》的报告,递交给中办。

这份报告的内容涉及面很多,但最主要的一个思想就是,希望批准大会堂也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新模式,而且还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就是在五年的时间内,每年减少国家的拨款,在五年之内自给自足。

这份报告很快也获得了同意,于是乎,大会堂就甩开袖子,开始了自己深化商业化道路的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譬如,又陆续开放了其他厅室,不仅可以参观,还可以租借。当这个消息传出来之后,很多单位纷纷跑来接洽,想租下大会堂的厅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之类的活动。当然了,审查也是很严格的,必须要有省级单位开出的介绍信。当然了,这只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有一些行业,哪怕你有介绍信也是会被拒的。

除了租赁厅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外,也有不少电影、电视剧的首映式、杂志创刊的发布会以及新产品上市的发布会等等活动。

除此之外,人们在参观大会堂的时候,还可以买到一些日用百货、烟酒、茶果,而且连衣服、鞋子、帽子这些都可以买到。

到80年代末的时候,大会堂甚至还对外承担宴会,宴会的规模从十几人到几百人不等,而且,还给出了一桌的最低消费标准,就是200元。

而且,还有更亲民的,考虑到大会堂周围没有什么吃的东西,如果是中午来参观的群众,到了午饭点找不到吃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会堂还在宴会厅里推出了物美价廉的快餐,普通群众可以花低廉的价格购买一份快餐,可以享受在国宴厅吃饭的感觉。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在九十年代初期的时候,人民大会堂不仅做到了自给自足,每年还能给国家创造上百万的收益。

两种不同的声音

当然了,关于大会堂是否应该对群众开放,是否应该走上商业化道路这个问题,哪怕是到了如今,依旧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一些人是持肯定、赞许和支持的态度,另外一些人是反对的,觉得被铜臭给玷污了,认为“一切向前看”的思想是不对的。

下面这个读者的“物尽其用”,短短四个字就说得比较通俗易懂了,如果用经济术语来说,就是“盘活固定资产”,盘活之后,不仅能带动相关行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还能增加就业岗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的网友持反对的态度,认为太过于商业化,那么,学校和医院也进行商业化管理,就完全乱套了。其实,这完全是两码事了,“首先,学校和医院是不可能完全商业化的,“公立”仍旧占据主流和最重要的位置。

我们再来回头看看大会堂,哪怕是商业化过去了45年,哪怕是大会堂的如今的商业化模式已经很成熟了,大会堂也没有完全的放开,也没有彻底的商业化。第一,只是部分厅室对外开放;第二:坚决不能影响国家正常的活动;第三:审查更加严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了,不管是哪一种声音,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第三种声音就显得有些“胡搅蛮缠”了,感觉就像是为了找茬而找茬。这种声音,咱们就自动忽略跳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这个网友指出来的问题,在之前确实是一个问题,也确实蒙蔽了不少人。幸而现在,审核越来越严格,有些行业直接就会被拒绝,至于是哪些行业,我不说大家伙心里也明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我们来看看,网友们都在大会堂里面买过什么东西,在八十年代,猕猴桃酒属于稀缺的商品了,在大会堂买到这款酒,在朋友聚会的时候,摆上桌子肯定倍有面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大会堂”果然是个金字招牌,哪怕是现在,能在里面召开产品的新闻发布会,也会让人觉得这个产品是有档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会堂里面售卖的商品,基本上都刻有“人民大会堂”这五个字,不管是香烟、筷子都刻有这五个字,也让商品的档次上了一个台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束语

一言以蔽之,大会堂实行商业化管理模式,不仅是时代的需求,也是自身的需求,我们要理清楚一个观点。并没有彻彻底底的商业化,而是有条件的商业化。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客观的去看待这个问题。

个人觉得,很多四十以上的人,持反对的意见比较多,这也能理解,除了难以接受之外,重要的原因是,在他们的心里,这是个神圣的地方。而年轻人基本上都是支持的态度,虽然,在他们的心里,大会堂也是个神圣的地方,但不妨碍他们的包容和理性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