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下,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其中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相权与皇权之间的此消彼长。

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丞相既是身为臣子的最顶点,也是“伴君如伴虎”的最前线。稍不留神,可能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同时,如果君臣之间相互信任,通力合作,也能成就一番事业,青史留名,化为千古美谈。

中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三位名相,各个都是皇帝的得力助手,皆有经天纬地之才,有些人开创的制度甚至影响后世千余年,可为何只有诸葛亮受到了万世景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斯贪婪,阴沟翻船

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道出了秦人的豪迈与团结,从商鞅变法开始,一代代秦王前赴后继,励精图治,终于让培育多年的果实,在公元前221年成熟落地了。

当年38岁的秦王嬴政,终于实现了灭亡六国,一统天下的伟大功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国变成了秦朝,嬴政也摇身一变当上了秦始皇,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皇帝”为称谓的帝王,中国由此从奴隶制社会迈进了封建社会阶段的大门。

而这一切,单靠嬴政独自去做,恐怕难以实现,所以在“千古一帝”的身边,还有一位“千古一相”,他就是李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斯原是楚国人,少有大志,可奋斗许久也只是当上了一个管理文书的小官,心有不甘的他毅然辞官,继续求学,提升自我,等待机会。

李斯的老师也不同凡响,是当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况,也就是荀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已经到了战国末年,百家之间早就开始多有借鉴和融合,所以荀子的思想有着很多不同于传统儒家的东西,甚至在一些方面更偏向法家。

也正是因为法家思想更适用于统治者,所以李斯和另外一位同门韩非,虽然都在荀子门下,最终却都成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有所成的李斯前往了具有法家传统的秦国,也果然受到了重用,在他的建议下,嬴政坚定了统一六国的想法,并且顺利实施了离间各国的计策。

李斯就这样一步步,从伴读的郎官,逐渐成长为了长史、客卿、廷尉。

如果说秦国时期,是李斯登上历史舞台后的小试牛刀,那么秦朝建立后,李斯就迎来了他最为闪耀,却也最为悲剧的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李斯被任命为左丞相,总领朝政,在他的建议下,秦废分封,立郡县,而后沿用近2000年。

接着,同样是在李斯的倡导和指挥下,全国开始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李斯亲自所做的《仓颉篇》更是成为了推行篆书的范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经济方面,李斯还推进全国货币的统一,首创了“圆形方孔钱”,这样方便进行穿绳整理的形制,同样使用到了清朝末年。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那么李斯必然会成为万代人臣楷模,但可惜没有如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始皇病逝沙丘后,李斯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与赵高合谋篡改遗诏,赐死公子扶苏,奉无能的胡亥为帝,就此拉开了秦二世而亡的“大幕”。

后来,赵高心中忌讳,总害怕东窗事发,便处处陷害污蔑李斯,终于,李斯和儿子被带上了谋反的帽子,腰斩而死,半生英名,毁于一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介甫革新,争议伴身

有很大争议的丞相还有一位,那便是王安石

人们对于王安石,熟悉的可能是他作为文学家和诗人的角色,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文风自成一家,称为“王荆公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等等诗句,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实际上,这些舞文弄墨与他政治家、改革家的身份相比,就是一些闲情雅致,业余爱好罢了。

王安石一生两次罢相,拼命推行新政,却受到诸多质疑,其中不乏苏轼、司马光这样的著名历史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真宗天禧五年,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自幼聪慧,未成年时便跟随父亲进京,结识了曾巩和欧阳修等人。

宋仁宗时,王安石参加会试一举高中,从此踏入了官场之中,无论是担任知县还是通判,他都尽职尽责,富有民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是因为在基层工作久了,王安石发现了许多亟待整顿和改善的弊政,他的心中渐渐升起了推行改革的想法。

他在进京述职的时候,向仁宗献上了超万字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首次成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想法和变法主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最终没有受到重视,但具有真知灼见的王安石,却在士人团体中声名远播,朝廷也不想放过这个人才,曾多次征召王安石进京任职。

不知王安石是自认没有资格,还是在等待知音的到来,总之,他始终都没有显露出太大的欲望,还一次次找借口推辞。

等到好不容易将他请来修著《起居注》,朝廷中的大臣们都十分好奇,并且喜形于色,奉为盛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王安石自己却感到处处受限,曾经的理想根本无法实现,于是就借着母亲去世,回家守丧为理由,主动辞官。

一直到5年后,宋神宗继位,他十分仰慕王安石,便多次诚心征辟,展示想要革新的决心,王安石这才再次出山,受到重用,位同宰相,开展变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期间,王安石接连制定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保甲法、保马法等一系列新法,虽然成效颇丰,却急功近利,引发了众多的反对,甚至连改革派内部也产生了分裂。

碍于稳定态势的需要,王安石两次被罢相,最终被贬江宁,病逝与钟山,而随着王安石的被贬,保守势力的上台,曾经的新法很快全部被废,成果毁于一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明理想,鞠躬尽瘁

上面两位,起码都是正经王朝中原王朝的丞相,可诸葛亮不过是蜀汉这个偏安政权的丞相,为何他在后世的地位却超脱常人呢?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恐怕已经不用多讲了,刘备三顾茅庐将他从隆中请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后来坚持扶汉兴刘,全力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备和孔明之间的“鱼水之交”也成为了君臣关系的典范,这样的忠肝义胆,就已经够让民众们趋之若鹜,心生敬仰了。

再加上《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出色的塑造,也使得诸葛亮的名气要比其他人高上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刘备阵营,就是三国时期所有极致的理想主义者的聚集地,而诸葛亮,正是把这个理想忠贞继承下去的代表。

就像杜甫写的那样:“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文献:

【1】《史记》

【2】《三国志》

【3】《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