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62岁的杨得志下乡探望战友。

随着一路颠簸,汽车缓缓驶入小村庄,随后在一座低矮破旧的泥房子前停了下来。老远,杨得志就已经看到了佝偻着背做事的老人。

“李祥!”

杨得志顾不得车还没停稳,三两步走到“李祥”面前,一把搂住这个几十年未曾谋面的战友,泪流满面“李祥,我找了你几十年,你去了哪里!”
看着熟悉的兄弟,李祥握着杨得志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

只是,当杨得志随李祥走进泥房子时,才得知这座根本挡不住雨的房子,李祥住了几十年,甚至这些年里,因为县里人的欺负,这个战功赫赫的老战友,连治病的钱都没有。

那么,为什么杨得志为什么会寻不到“李祥”呢?而作为与杨得志同为战友的李祥,按理说应该受到优待,又为何落得这样的情况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李祥”非彼“礼祥”

实际上,杨得志的这位老战友真名叫“侯礼祥”。侯礼祥最早是在1928年参加的革命,那时红军扩编,侯礼祥也顺理成章地被编入部队当兵。

生活中的侯礼祥是个很随和的人,从没见他跟任何人红过眼。因此,很多人对他也比较亲近,比起叫他的全名,倒更愿意叫他“礼祥”。其实这样的叫法在今天也并不罕见,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因为当时作战等情形,在对花名册进行编写之时,还未能来得及与侯礼祥确定,竟直接以“李祥”写了进去。

从此以后,侯礼祥似乎就这样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在平日里,大家也都是“李祥李祥”的叫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侯礼祥对部队和战友搞错了自己的名字并不恼怒。之后便一直沿用“李祥”一名。

他与杨得志的缘分是从长征时期开始的。那时的杨得志在红一团任职,还曾出色地指挥过红一团强渡乌江、强渡大渡河等伟大战役。

可以说,杨得志能取得如此出色的战绩,与他身边紧密配合的战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侯礼祥便是杨得志在这一时期最得力的干将之一。

杨得志做红一团的团长时,侯礼祥为营长,此后杨得志又升迁师长,侯礼祥也跟着升迁团长。可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两人都是齐头并进的战友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样的关系也随着侯礼祥的负伤而不得不告一段落。

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侯礼祥不幸负伤。作为一名志在千里的共产主义战士,没有人愿意偏据后方,但侯礼祥也清楚,自己的伤势势必会影响前线部队的正常行军进程。

最终,他也只好服从了组织的安排,被调往后方部队。1939年年底,侯礼祥又辗转被安排回了家乡江陵。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侯礼祥并不甘心“赋闲”家乡,于是也参与到很多党的地下工作中去。

由于地下工作极高的保密性和不确定性,侯礼祥后来竟然渐渐地和组织脱离了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此后的数十年时间里,对组织绝对忠诚的侯礼祥就这样痴痴地在江陵盼着组织的诏令。

新中国成立是像杨得志这样的老兵最愿意听到的消息。那时的他也和众多父老乡亲沉溺在新中国成立的欢腾中,却不曾想麻烦也在这时找上了他。

那时候村里很多人都怀疑,这个突然冒出来的人可能是“旧军”。所谓“旧军”便是指曾在国民党队伍服役的士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家乡人民的质疑,侯礼祥是痛苦而无力的。他从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用生命守护的人民到头来会这样怀疑自己。

但同时他又不得不理解乡亲们这样的怀疑,毕竟他们已经在“旧军”等敌对势力的压榨下担惊受怕了多年,如今他一个“来路不明”的人自然首当其冲会被认为是敌对势力。

侯礼祥的伤势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如今被怀疑更是不可能得到应有的治疗。1973年,杨得志下乡探望的契机,他的身份才被证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县委得知自己多年来竟然将忠诚的老兵当成了过街老鼠一般对待,一直惴惴不安,担心杨得志会找自己麻烦,也担心侯礼祥不肯原谅他。

可侯礼祥随和的性格却是一点没变,甚至还主动劝和杨得志道:“罢了,乡亲们都是受过苦的人......”

后来,有关侯礼祥的历史政治问题终于在杨得志的四处奔走下得到了最终的审查定论,侯礼祥最终也于1975年恢复了红军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百姓的保护神

杨得志最忠诚的老部下虽然遭到江陵人民的“不待见”,但他其实也没有对他们怀恨在心,相反,他其实一直惦记这抗战老区人民的生活发展问题。

这样的品质其实在长征时期就已经显露出来了。那时杨得志带着先遣团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借大渡河歼灭我军的美梦,一举为红军长征扫清了前路。

旁人都只注意到这位“开路先锋”的丰功伟绩,但他却始终惦记着大渡河乡亲们的生活,这一惦记就是好几十年。

1983年,正在北京工作的杨得志听说当初两个帮助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老船工特意来到北京寻他,于是直接停了手里的所有工作,专门抽出几天时间来招待老船工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老船工的口中,杨得志得知他们如今的生活还是比较艰难,毕竟安顺一带多山少路,要想发展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杨得志也不过多表示,只是一杯接一杯地向两个老船工敬酒,承诺自己绝对没有忘记安顺的人民。

旁人在酒桌上说过的话也许还有些许应付和奉承,但杨得志却是个言出必行的人。果不其然,安顿好两个老船工后,杨得志立马协调相关部分为安顺地区,尤其是大渡河一带的乡亲们拨款,接济他们的生活。

细心的他知道安顺一带天气寒冷,专门在两个老船工临行前送了他们一人一件皮大衣。要知道,这样规格的皮大衣是身为将军的他都舍不得穿的。如今肯这样慷慨地送给老船工,定时真正将人民放在自己的心尖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退居一线的他也闲不下来,经常道冀鲁豫等抗日老区考察,势必要自己亲眼看看老百姓们生活是否顺心。

当他亲眼看到河北一带老百姓因为缺乏水源而导致粮食减产,连基本温饱都很难保障时,一向理性的他竟然泪洒现场到:“老区人民为抗日做出了这么大贡献,看到他们吃不饱饭我不应该难过吗?”

之后,已经退休的他又立刻回京编撰了专题报告,为河北老区老百姓申请了一笔专项拨款。这笔专款后来又被用于给当地钻井。在杨得志的努力下,当地政府为老百姓打了40口机井,旱情终于得到了缓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戎马一生的将军,68岁再出征

杨得志堪称我军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参谋长。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戎马一生的将军竟然只是筑路工人出生?

刚开始杨得志是师部的通信员,很快又被调往特务连当战士。接到调任后的他非常开心,以为自己能分配到手枪。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他只有一把生满铁锈的梭镖。

对此他好嫌弃了好久,直到得知这些梭镖都是农民们打土豪收缴来专门送给红军的,他才开始重新审视手里的梭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杨得志的班长为他在敌人手下缴来一支“汉阳造”手枪,但班长也因此负伤离世。这件事情一度成为杨得志内心最大的遗憾之一。几天后,杨得志背着班长用鲜血换来的枪支,踏上了前往井冈山的道路。

杨得志基本上每次出征都会带上班长送给他的这支枪,即便后来这支枪因为年代久远而不得不“退休”,杨得志依旧将它好好珍藏起来,或许他珍藏的也是自己那颗初心。

他的一生历战无数,从湘南起义到红军长征,从红军长征到抗日战争,又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样的路径是很多抗战将领都经历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杨得志和其他将领不一样的是,即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也依旧奔走在各大战役的一线。

1951年,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他率领部队奔赴朝鲜战场一线,参与指导了第五次战役和秋季防御作战等大型战役,就连抗美援朝战场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的上甘岭战役中也有他的身影。

好不容易从一线回国,才休养了几年,中越边境又有了战况。原本组织考虑到他年纪大了,本次作战就不委派他前往。得知这一消息的他竟然脱口而出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9年,63岁高龄的他又一次率领部队往云南方向的中越边境进行自卫反击战。

杨得志一生都奔赴在战场上,是我军历史上任职总参谋长最长的将领。其实很多时候,杨得志都可以选择偏据后方,毕竟国家对这样上了年纪又战功赫赫的老兵确实是有一定帮扶政策的。

但杨得志偏不,他要在战争年代冲锋陷阵,也要在和平年代继续奔走。为抗战老区人民,为自己的老部下,为新中国长久的和平。他用脚步丈量这片他和战友用热血捍卫的土地,也用一颗赤子之心,回报这个养育他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