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台来自美国通用公司的发电机,已经再次持续发电超过80年了。”在导游的介绍下,一群游客兴致勃勃地望向洞穴深处那台有些锈迹的机器。
斑驳的锈迹透露着它经历的岁月蹉跎,正如导游所说,它已经在这里工作了80多年。它也是贵州省内第一座水电站。而那个将它带到贵州深山来的,正是陈祖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危受命

“祖东同志,不知你是否愿意接受建设水电站的任务?”

“这年头还能建设水电站?”

“只要你肯,一定能建!”

陈祖东怎么也想不到,如此战火纷飞、生灵涂炭之际,他居然还有机会为国家修建水电厂。尽管这样的大型设施,他只在毕业后不久在美国和印度考察时见到过。那时候的他做梦也想给家乡修建一个这样的发电厂,却始终未能如愿。

陈祖东刚从清华毕业时还是1935年,那时国际形势已然相当紧张。可作为高知学者,和遍布中国大地的很多“泥腿子”比起来,他的社会地位不算太低,甚至可以说走到哪里都是受人尊敬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谁也不会想到,战争的爆发竟将一切都摧毁。

陈祖东和家乡人民一样,开始了漫长的逃亡之旅。一路的奔波早就让他麻木不堪,身上的存款早就耗尽。乍眼一看,竟和其他逃亡的百姓丝毫无差。

但历史总是眷顾他的。很快他就迎来了脱离困境的机会。

那天,一个自称41兵工厂少校的男子找到他,希望他帮忙建设一个水电站。这样的机会显然是陈祖东梦寐以求的,所以他几乎没有犹豫,答应了这个请求。

那时,我国东南沿海大部分交通要塞和重要港口都陷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控制之中,原本分布在东南沿海的一些军工厂迫于形势,纷纷往内陆地区迁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内陆地区大都山多水少,一路上又山高水远,很多军工厂在战略迁移的途中受损不小。好不容易终于在西南大后方汇合时,基本上都已经是“残兵败将”了。

但战争并不会因此而停止,前线部队急需枪械供给,大后方的军工厂也自然不能停歇。最终,钟道昌将这些剩余部队整合在一起,组成了“41”兵工厂。

陈祖东作为那个年代不可多得的高知分子,自然而然地就被委以重任,成为了41兵工厂的处长。

为了尽快解决水电厂的建设问题,陈祖东上任伊始就立刻四处奔走,目的就是要在偏远的大山深处找到一处适合建水电厂的地方。

当时也有很多人对此提出过质疑,认为深山老林根本不可能建得成水电厂。但陈祖东并不信邪。在他“一根筋”般的努力下,水电厂的选址竟然真的开始有了眉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殊的选址

在为水电厂选址时陈祖东可以说是绞尽脑汁,一方面要考虑到避免被日军飞机轰炸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水能是否能够正常运用。

在一番勘测和讨论后,陈祖东一行人决定将选址定在一个特殊的地方——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天门洞一个不起眼的地下室内。

说是地下室,其实陈祖东却有自己的一番考量。

贵州是个大山区,喀斯特地貌占全省的60%以上,溶洞更是几乎遍布整个贵州。这样的地貌,一方面为军工厂免遭日军突袭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军工厂的初期建设变得更加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陈祖东别无选择,兵工厂的工人们也别无选择。是选择坐以待毙还是在绝境中杀出一条生路,陈祖东和工人们用行动书写了答案。

在钟道昌的高度领导和发动下,桐梓县派出民工百余人共同参加此次水电厂建设工程。民工们为水电厂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陈祖东也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其同时期的作品《石工歌》就深切的大后方人民为抗日战争做出的贡献。

但遗憾的是,刻有《石工歌》的石碑在1964年被人铲平,现在已经无法辨认其真迹。

在兵工厂和民工的共同努力下,位于地下室的发电机房很快建设完成。

该地下室面积约56平方米,入口处还有陈立夫亲自题写的“入天门而夺天工”七个大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电机房建设完成还仅仅只是发电厂投入使用的第一步,眼下还有一桩事情亟待解决——发电机。

那时候我国倒也不是没有能力自主生产发电机。只是在此之前,军工厂大都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些军工厂也都不同程度遭到了影响,现在根本无力生产发电机。

最终,陈祖东决定“曲线救国”——向美国采购。

当时很多人也曾提出过质疑:美方会愿意将发电机卖给我们吗?我国真的有能力负担得起发电机的费用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祖东力排众议,用实际行动做出了解答。他先是联合41兵工厂上将等领导层人物,亲自向上级分析道此处发电厂的可行性,并承诺一定能够限期内投入使用。在众人的一致努力下,他们终于得到了相关拨款。

有了钱自然不用担心是否能够做成生意,尤其是和美国这样的资本国家做生意。最终,供货问题也得到了妥善解决。

可是另一个问题很快也接踵而至:当时由于沿海城市的港口,都已经被敌军重兵把守,寻常的水陆运输根本无法正常将发电机送回国内。而发电机又远在美国且笨重异常,只能先从美国空运到印度,再从印度送回国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要想运载两座超过百余吨的发电机显然不是易事,唯一能够有如此运载量的货机只有美国的巨型飞机。

最终,陈祖东亲自出面和印度、美国空军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

该过程文献记载相当有限,但其难度想必也是不言而喻的。

整个过程历时两年多。由于运输过程中发电机长期处于露天且无人照料的环境中,发电机真正运送到桐梓县时,陈祖东等人已经发现其很多仪表和零件均已受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尽可能的将已经损毁的部分尽量进行检修和维护。但限于当时技术有限,陈祖东等人拼尽全力也才只能让该器械维持基础发电而已。

1946年解放战争胜利后,41兵工厂遣散,天门河水电站的保管权也正式移交给当地政府。

解放后,当地对机组受损的部件进行了更换和改进,这才改变了机组的运行条件和运行状况,使它一直能够稳定运行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弥足珍贵的抗战文物

如今的天门河发电厂可以说是桐梓县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之一,但鲜少有人知晓的是,这处文物也曾面临过被毁灭的局面。

1949年桐梓县解放前夕,有人曾提出要将该水电站炸毁。但这一提议遭到了原41兵工厂老工人和当地人民的一致反对。

为了保护水电厂,百姓们联合起来,轮流站岗,硬是让本打算炸毁水电站的县长没有找到一点下手的机会。

事实证明,村民们当时的行为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今天的天门河发电厂不单是一座简单的发电厂,更是一座“活的”抗战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早在1944年,这座小小的发电厂就曾接纳过一位近代历史上的人物——张学良。那时的张学良顶着抗日爱国将领的名声,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和敬重,但由于和蒋介石政见相左,最终被“贬”到此地小住了两年多。

那时的他也许也和这位于地下室的天门河发电厂一样,虽然被困于这小小的一方天地,心中却始终牵挂着人民,盼望着自己能够再为抗日战争做点什么。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学良和天门河发电厂一样,还没有迎来大显身手的时候,党的光辉就已经普照全国。

如今囚禁张学良的小屋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天门河发电厂和那段历史并不会随之消逝。张学良、陈祖东及万千参与到发电厂建设任务中的人民也将一道,被永久地载入历史的图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门河水电厂的建设不但体现了陈祖东等专家学者过硬的基本功,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抗日战争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亦是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和团结一致的历史丰碑。

像这样的抗战文物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地方都分布得有,但不可否认的是,并非所有文物都得到了合理的修缮和管理。我们由衷希望各地相关部门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让那些本不该被后人遗忘的红色历史,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