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读

最近,英国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Stephen P. Fletcher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化学、区域和对映选择性烯丙基铑催化Suzuki–Miyaura偶联,可以实现非对称、非环状烯丙基碳酸酯的烯丙位芳基化。反应兼容多种芳基硼酸和烯丙基碳酸酯。初步机理研究表明,烯丙基碳酸酯所带酯基的螯合能力,是反应获得高区域和对映选择性的关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Nature Chemistry上(Nat. Chem. DOI: 10.1038/s41557-023-01430-8)。

正文

背景介绍(Fig. 1):

过渡金属催化不对称烯丙基加成,已成为有机合成必不可少的工具,用于合成C(sp3)富集分子。有机金属试剂参与的钯、铱、镍和铜催化烯丙基对映选择性取代,相关研究较多。相比之下,芳基亲核试剂在此类反应中应用案例较少。虽然区域和对映选择性烯丙基芳基化反应有相关报道,但都局限于使用潜手性底物作为起始原料,且这类转化中使用杂芳基亲核试剂的案例也有限。

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在过去40年里取得了很大进展,可以用于构建多种C-C键,并在制药行业取得了广泛应用。烯丙基亲电试剂参与的Suzuki型偶联反应,可以使用商业可得和方便操作的硼酸底物,且能控制新生成手性中心的立体化学(Fig. 1a)。外消旋起始原料通常比潜手性起始原料更易获取,因此外消旋底物参与的不对称反应更具吸引力,但相关报道案例却很少。(杂)芳基硼酸对环状烯丙基卤代烃的不对称加成已有相关案例报道(Fig. 1b),并成功应用于复杂药物分子Zejula (niraparib)、tafluprost和YZJ-1139的合成。这些铑催化去消旋化反应,目前局限于潜手性烯丙基片段,从而允许通过配体控制实现对映选择性C-C键构建(Fig. 1b),且需使用环状亲电试剂。外消旋非环状烯丙基化合物参与的不对称加成则极具挑战性,这是因为这类亲电试剂的烯烃双键几何形状不固定,会发生π-σ-π互变和单键旋转,从而得到混合产物(Fig. 1c)。不含假对称中心的线性底物烯丙基片段,能够在任何一端发生还原消除,可能得到具有相似能量的八个区域异构体产物。

牛津大学Stephen P. Fletcher课题组曾在2015年报道过一种环状烯丙基卤代烃和芳基硼酸参与的、铑催化不对称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Nat. Chem.2015, 7, 935–939)。最近,该课题组进一步发展出一种非对称、非环状烯丙基化合物参与的铑催化不对称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Fig. 1d)。该反应以ɑ,β-不饱和酯作为烯丙基亲电试剂,芳基硼酸在烯丙基Z型双键处发生氧化加成,且后续还原消除步仅在一端发生,从而实现区域和对映选择性偶联并获得良好的Z/E选择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Fig. 1,来源:Nat. Chem.)

反应条件筛选研究(Table 1):

基于组内已报道的铑催化不对称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条件(Nat. Chem.2015, 7, 935–939),作者以烯丙基碳酸酯(±)-1和苯硼酸2a为模板底物开展反应条件筛选研究。如Table 1所示,通过对膦配体、添加剂、反应温度、碱等参数进行细致优化,得出如entry 11所示最优反应条件:[Rh(cod)OH)]2作催化剂、L7作配体、三氟甲磺酸锌作添加剂、碳酸铯作碱、四氢呋喃作溶剂,室温下反应。反应能以94%的高产率、98%的e.e.值、4:1的Z/E比得到理想偶联产物产物3a,未得到1,4-加成副产物3a’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able 1,来源:Nat. Chem.)

底物拓展和应用研究(Table 2、3,Fig. 2):

基于Table 1优化出的反应条件,作者接着开展底物拓展研究。如Table 2所示,多种苯基、萘基、呋喃、噻吩、苯并呋喃、苯丙噻吩、吲哚、吡啶基硼酸2,可以和烯丙基碳酸酯(±)-1发生不对称偶联反应,以可观产率和选择性得到对应产物3a-3y。其中,呋喃和苯并噻吩基硼酸参与的反应,所得产物3r3u对映选择性较差。邻位甲基取代基苯硼酸所参与的反应,仅得到1,4-加成副产物,未得到芳基化偶联产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able 2,来源:Nat. Chem.)

Table 3所示,γ位带多种基团的烯丙基碳酸酯(±)-4也兼容该偶联反应,以可观产率和选择性得到对应芳基化偶联产物5a-5o。反应兼容的基团包括:烷基、苄氧烷基、带多种取代基的苯基、噻吩基。甲酯和大位阻叔丁酯的烯丙基化合物也兼容该反应,以高产率和高选择性得到对应产物5p-5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able 3,来源:Nat. Chem.)

为了进一步验证反应的应用价值,作者开展了后期衍生化和天然产物合成应用研究。Fig. 2所示,1)芳基化产物可以在不损失e.e.值情况下,和乙烯发生RCM反应得到产物6(条件a,Fig. 2a);2)可以通过光催化异构化转化成产物E-3d(条件b,Fig. 2a),E-3d可以在铑催化下发生1,4-加成,得到产物78(条件c,Fig. 2a);3)芳基化产物3d可以在不损失e.e.值情况下,经Wilkinson还原、氢化铝锂还原、DMP氧化和Wittig反应,转化成(S)-Curcumene(10)。也可通过Wilkinson还原、酯水解和环化,转化成多种天然产物合成中间体11Fig. 2b);4)利用此芳基化偶联反应,可以得到天然产物baccharishketone(12)的前体5d和药物分子舍曲林(13)的前体red-5hFig. 2c、2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Fig. 2,来源:Nat. Chem.)

反应机理研究(Fig. 3、4):

为了提出可行性反应机理,作者开展了如Fig. 3所示机理验证实验,包括:1)手性纯(S)-1在(R)-型配体作用下发生芳基化反应,所得Z、E型产物(1.1:1)e.e.值均低于外消旋体参与反应所得产物在(S)-型配体作用下,主要得到Z型产物且其e.e.值高于外消旋体参与反应所得产物(Fig. 3a);2)Fig. 3b的实验数据显示,随着反应进行,产物Z/E比降低,且外消旋体原料中一个对映异构体优先反应,使得未转化原料e.e.值增高;3)外消旋烯烃底物14161718参与的反应,都未得到理想芳基化偶联产物(部分得到加成反应),这表明ɑ,β-不饱和酯1的重要性(Fig. 3c);4)相比ɑ,β-不饱和酯1,ɑ,β-不饱和酮19和ɑ,β-不饱和酰胺20参与的反应,所得产物e.e.值都会降低。作者据此推测,Rh-羰基相互作用促进了氧化加成,并使起始原料的两个对映体在还原消除之前会聚集在单个Rh中间体上,从而得到产物的单个对映体和区域异构体。

基于这些实验结果和已报道文献机理研究,作者提出了如Fig. 4所示可行性机理:铑络合物I和苯基硼酸发生转金属化生成络合物IIII和烯烃底物发生氧化加成生成中间体IIIIII可能和IV存在平衡;III经对映选择性可逆还原消除,得到Z型主要产物并再生铑络合物I,完成整个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Fig. 3,来源:Nat. Che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Fig. 4,来源:Nat. Chem.)

总结

Stephen P. Fletcher课题组报道了一种非环状烯丙基体系的高选择性不对称Suzuki–Miyaura偶联型芳基化反应,为远端取代酯基和醇提供了一种直接和模块化合成方法。作者期待这一发现能启发其它不对称反应的发展。

微信号:chembeango101

投稿、转载授权、合作、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