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沈阳的清十二帝铜像中的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坐像

帝国皇权(中)

皇太极当然不是称帝以后才开始强化君权的,事实上早在天聪年间他就开始推行“新政”,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改金为清,升汗为帝,都是建立在这些政策的成功实施的基础之上的。

这些“新政”,几乎都是对努尔哈赤“四大发明”的进一步升级。

于是,“议政制度”发展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八旗军”扩展为“八旗满蒙汉三军”、“无圈点老满文”演化为“有圈点新满文”,而最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问题,也不再仅限于“人参保存技术”而是实现了“农牧渔林工商”全面发展。具体的升级情况,我们还会在后面的章节里详细介绍,这里暂时不略过。

总而言之,皇太极政绩突出,带动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发展,仅凭这一点,他已经无愧于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中国历史上,真正推动社会发展的执政者,太少了。绝大多数仅仅是只会抓权的“权谋家”而已。

皇太极却不仅仅只懂权谋,他还能干实事儿,这就让当初那些推举他上位的诸王贝勒们感到欣慰——说明自己没选错人。这种认可,正是皇太极实现称帝目标时最关键一票——以大贝勒代善之子硕托为代表的宗室贵族们拥戴皇太极称帝。

皇太极的“新政”是逐渐取得成效的,而诸王贝勒,尤其是所谓“三大贝勒”的权力也是逐渐交出的。

大贝勒是努尔哈赤晚年设立的拥有议政大权的贝勒,总共有四位,称为“四大贝勒”。四大贝勒分别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就是皇太极本人。皇太极称汗,剩下的就只有三大贝勒了。三大贝勒一开始是与皇太极平起平坐,同受尊荣的。他们的权力没有因为汗位更替发生任何削弱,由于新汗威望低,他们三人的实际影响力反而更高了。

但是最终皇太极还是获得了他所期望的绝对权力。作为斗争的代价,三贝勒莽古尔泰遭到了贬斥、降爵,不久抑郁而终(死后又被查出谋逆大罪,子孙由黄带子降为红带子)而二贝勒阿敏则死于圈禁。到了这个地步,大贝勒代善倒是识相,主动放弃核心权力和各种与国君等同的崇高礼遇,甘心做一个普通的王爷。

而且,面对议政制度对君权的限制,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对议政会的反制限制——皇太极直接任命了 八 位 固山额真, 也就是八位旗主。固山额真 在 本 旗内总管一切事务,国家有事 时则 与诸贝勒“偕坐共议” 。遇到行军打仗,固山额真直接负责 本旗 的行动。

而固山额真最主要的工作,则是 稽察 ,稽察谁?不言自喻。所以, 固山额真的设立, 让 诸 旗主 贝勒 们 的权力 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但是这个限制,确实很好。本来就不应该有任何权力是不受限制的。努尔哈赤只考虑到了汗权需要被限制,所以设立了议政制度,但是他没有充分考虑到掌握议政大权的诸王贝勒们本身的权力也需要限制。

皇太极想到了,也做到了。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架空汗权之后的八旗,除了走向衰落,就只有内讧一条出路了。这当然不符合整个宗室、整个八旗,和整个爱新-大清固伦的共同利益。

皇太极实现了“独尊”,至少在行政方面是“独尊”。发展到这里,似乎就是普通中原传统的“弱枝强干”的套戏。然而,皇太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抄袭中原“大一统”答案,去做一个“乾纲独断”的“秦式”帝。

他是皇帝,但却是大清帝国的可汗皇帝,是覆育万邦英明汗努尔哈赤的继承者,而非“祖龙”秦始皇赢政的“孝子贤孙”。

他固然会借鉴中原的优点,但,正应了那句话——

“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