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高,湾区内高校的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作为湾区内实力最强大的高校之一,中山大学拥有强大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坐拥多个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是湾区内“双一流”大学的实力担当。

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透露,中大即将在香港建设高等研究院,进一步提升综合科研水平,剑指世界一流大学。毫无疑问,这将是中大提升综合实力,实现国际化办学的重要一步。

中大校长高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大校长高松

中大香港高等研究院

中大是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研究院不在少数,但在香港地区开设研究院,还是首次。根据规划,中大香港高等研究院将定位为国际一流的前沿学科研究院,主要布局应用数学研究中心、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交叉研究中心三大平台,建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中大跨境办学校区。

未来,香港研究院将成为中大国际化办学的主要载体,建设世界领先水平的实验室,面向全球延揽包括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得主等在内的顶尖人才,为尖端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创造平台,成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近些年来,香港多所高校“北上”,到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开设分校、研究院,本次中大反其道而行,“南下”香港开设高等研究院,将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扩大湾区内部开放合作。

对于中大而言,在香港设立高等研究院,能充分发挥“双一流”高校在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优势,与香港高校实现优势互补,更有助于将广东的科技创新、产业转化优势与香港国际化、前沿研究优势有机结合,实现双赢。

中大牌坊式校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大牌坊式校门

华南第一学府

华南第一学府

2024年对于中大来说,无疑是重要的一年。这所创建于1924年的大学,即将迎来百年华诞,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遥想百年前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孙中山先生为培养救国、建国人才,创建了“一文一武”两所高校——黄埔军校和今天的中山大学。经过百年的岁月洗礼,中大一直以“华南第一学府”的姿态,傲然立于珠江水畔。

百年中大,不仅是国内高校办学典范,同时也作为“五大母校”之一,在建国后的全国院系大调整中,分离出去的院系“成就”了今天多所名校的辉煌:中山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悉数调出,组建了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今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

不仅如此,中大的强势学科,天文系调往南京大学,地质系调去湖南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哲学系加入北京大学;人类学系调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而中大自己,则成为“文理”学院。

中大校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大校内

即便如此,经过70余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大再次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在文、理、医、管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中大的哲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等11个学科入选“双一流”,与中科大、武大两所高校并列国内第10位。

此外,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第五轮学科评估没有公布最终结果,姑且以第四轮作为参考),中大的生态学、工商管理获评最好的A+,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为A,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为A-,累计A类学科有14个。

一流的学科往往意味着顶尖的科研团队和领先的科研平台,同时更能吸引优秀的学子,可以说,这些国内一流的学科,是中大突出的教学、科研能力的集中体现。

中山大学科考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山大学科考船

坐拥顶尖科研平台

坐拥顶尖科研平台

创建香港高等研究院,是中大深思熟虑后的重大布局,也是中大提升基础科研水平的重要尝试。一直以来,中大创建了中山大学顺德研究院、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等,以及大批行业顶尖的科研平台,其中的任何一个都能在前沿学科独当一面。

(1)中山大学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

依托中大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成立于2014年,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研究设施之一,位于广州大学城的中大东校区,将建设成为融高性能计算、大量数据处理、信息管理服务于一体的超算中心。

中大校内国家超算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大校内国家超算中心

(2)天琴中心

依托中大物理与天文学院于2016年成立,位于中大(深圳校区),在建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研究设施,已获批建设国家航天局引力波研究中心和教育部天琴前沿科学中心。

(3)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2021年正式交付使用,排水量6880吨,续航力15000海里,具备无限航区全球航行能力,是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4)精准医学科学中心

依托中山大学丰富的临床资源,成立于2015年,面向医学领域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建设精准医疗集成应用示范体系。

(5)中大谱仪

依托中山大学物理学院,成立于2019年,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共建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将成为科学家观察物质材料的新“中子眼睛”,有望进一步揭示高温超导材料的机理和微观秘密。

散列中子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散列中子源

除了这五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之外,中大还有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加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共计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36个、省部级平台241个。

包括22位两院院士(含讲座教授)、400余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在内的一流科研团队,在这里引领学科发展浪潮。

依托顶尖的科研团队和平台,中大屡次在国家基础科研项目中挑起大梁。在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获批结果上,中大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10项,获批经费5.2668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指数排名(2022.10.1-2023.9.30)”中,中大高居国内高校第7位,名列全球高校第10位。这都充分说明,中大在基础科研方面处于领先水平。

最新一期“自然指数”排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新一期“自然指数”排名

剑指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布局香港高等研究院,是中大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必经之路,而应用数学研究、生物医学研究和人文社科交叉研究,既是中大的优势学科,也是未来科技竞争和人才培养的重大领域,抢先布局,意义非凡。

今天的中大,已经在广州、深圳、珠海办学,形成“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或许,依托香港的创新能力创办高等研究院,会成为将来中大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