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文文博时空 作者 宋燕

中国古代建筑以土木、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形式,受承重能力限制,很难建造很高的建筑。历史记载中仅有的 3 个超过百米的单体建筑——北魏永宁寺塔、唐代明堂、通天浮屠都早已不存于世,可见建高楼难,让它长久伫立更难。

而在北京南边,相距 200 多公里的河北定州市,有一座建于宋代的“摩天楼”,一直保存到了今天。它就是定州开元寺塔,现存中国最高的砖塔,也是全世界同时期同结构建筑物中最高的建筑。在 1000 余年的生命中,它经历了十余次地震、雷击,但始终屹立不倒,堪称古建筑史上的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定州博物馆内看到的开元寺塔

01

建塔花了 54 年

北宋真宗咸平四年,也就是公元 1001 年,北宋的边境城市定州开始了一项巨大工程——在开元寺内建一座供奉佛经的塔。为什么说它巨大呢?因为这座塔设计高度为当时的 27 丈左右,今天的 83 米多,对比现代建筑的话,它相当于 30 层楼那么高。与它差不多时期建于都城汴梁的铁塔 55 米,而被汴梁人称为“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到繁塔半中腰”的繁塔,那时也只有 76 米而已。

定州开元寺塔,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摩天楼”。

在少有高层建筑的古代,修如此高的建筑,很难找到技术资料和可参考的范例,主要靠建筑匠人的口传心授和自我摸索,因此它修得很不容易,从 1001 年,一直修到 1055 年,总计修了 54 年。

在没有吊车的古代,如此高塔是如何建筑起来的呢?据定州博物馆副馆长贾敏峰介绍,在上世纪末维修开元寺塔时,工作人员发现了搭架子的痕迹,可见古人虽没有使用过“脚手架”的称呼,但方法与现代的脚手架是类似的。靠着这样的方法,建成了这座古代的“摩天高塔”。

开元寺塔的形制为八角形楼阁式,由塔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十一级,从下至上按比例逐层收缩。塔身一到九层四个正方向辟门,四个侧方向辟盲窗。到了十层和十一层,塔的八面辟门,这样就可站在八个不同的方位进行远望了。据《定州志》记载,站在塔顶,可东观碧海连天,西看嘉山虎踞,北视滱水龙盘,南眺银河茫茫,百里风光,一览无余。

之所以能建起这样高的塔,核心结构靠的是塔心柱,它构筑在全塔的中心,塔梯从塔心柱穿心而上,一直到塔顶。它犹如一根擎天巨柱,将每层塔身紧紧串连在一起,使得整个塔体异常坚固。所以千年以来,虽然在定州大地上发生了多次地震,而且光绪十年塔体外壁东北角从上至下全部倒塌,但塔心柱却维系着塔的主体,千年屹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对定州人意义非凡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塔对人们的意义重大。古语有云,“救人一命 , 胜造七级浮屠”,所谓“浮屠”也就是大众口中的“塔”。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 塔往往被赋予神奇的力量——托塔李天王用手中的宝塔降妖伏魔,白娘子被法海和尚镇在雷峰塔下。

我国修塔的历史起始于东汉,而在唐和两宋, 古塔的建造空前繁荣。材料除了木材、砖石以外,还使用了铜、铁、琉璃等, 结构也由四方形逐渐演变为六角形和八角形,增强了抗震性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空中俯瞰开元寺塔,可看出八角形结构

唐与宋、辽、金时期的古塔,在审美特征上也有明显的差异。唐时修建的塔一般不尚装饰,而宋塔则极尽美化。作为宋塔,定州开元寺塔内外都有很多装饰。塔身顶部是绿琉璃剪边的屋顶,呈八坡八脊式,每脊边各站立一尊铸铁力士,其上是塔刹,高 8.56 米,由砖雕莲花瓣底座,束腰仰覆莲纹铁钵,两个铜制宝珠和一个铜制宝顶组成。

1973 年,人们在拆除塔一层西南面封堵墙砖时,在回廊两侧还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宋代大型佛教人物壁画,壁画色彩艳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开元寺塔建成后,不仅是定州的地标,还是定州人重要的活动中心。据史料记载,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和佛诞日,郡人即于塔上醵金悬灯,热闹非凡,成为当地民众的一大乐事。

除了佛教活动外,由于它不凡的高度,开元寺塔还起到了军事作用。北宋时定州地处宋、辽边境,守边的军人经常登塔北望,查看军情,因此开元寺塔也被称为“料敌塔”。

03

历代修塔记

能够伫立 1000 多年不倒,除了建造时工艺精湛外,也与后世不断的修缮分不开。

关于定州开元寺塔的维修,元、明、清三朝都有,塔中保留下来的多块碑刻记录了这些维修的过程和资金来源。元代修缮过两次,明代四次,清代三次。这些维修记录中,有的是官方组织的,也有不少是民间自发捐资或集资的,可见定州人对开元寺塔的热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塔内碑刻

清代最后一次较大的维修是在雍正年间,但到了清光绪十年六月,塔的东北角从上至下全部塌落,面积约占外塔体的四分之一,再加上塔内各层出现的险情,塔体已是岌岌可危,但由于当时政治腐败,经济凋敝,修塔所需无法筹集,这种残破不堪的状况一直延续下来。1973 年,由定县政府出资,定县博物馆维修了塔内阶梯和塔身顶部的塔脊,使塔身顶部漏雨问题得到了解决,并在塌落的东北角增设了铁制栏杆,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塔内结构

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彻底、技术难度最高的维修起始于 1988 年,结束于 2003 年,前后共花了 15 年。这是由国家文物局直接拨款,在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定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下进行的一次维修,工程严格遵循文物古建“修旧如旧”的原则来进行。

在正式维修之前,首先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勘察准备,1988 年浩大的维修工程正式开启。这座塔塌落面积占塔体外壁的四分之一,各层都有不同程度的险情,需要维修的地方很多。所以这次维修分为两期工程来进行,首先要排除各层险情。然后再进行东北角塌落部分复原加固维修。排险工程从 1988 年到 1993 年,进行了五年。之后对东北角塌落部分修缮方案进行了三次论证,用时两年。修缮方案完善之后,再开始塌落部分的维修,到 2001 年完工。之后又修整了塔基座和进行了一层连墙加固,这样到 2003 年全面复原维修加固工程基本完工。

定州博物馆副馆长贾敏峰参与了这次修复接近尾声时的工作,她回忆说,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仅修缮方案就论证了三次。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在 1993 年 7 月召开了修缮方案论证会,会议由古建专家小组组长罗哲文先生主持。正是在这次论证会上,罗哲文先生题写了“中华第一塔”五个大字,这五个字高度浓缩了定州开元寺塔的珍贵价值和在中国古建中独占鳌头的地位。为审慎起见,之后又召开了两次论证会,结合多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设计方案才终于确定。

因为塔是古建,新旧塔体相差千年,旧塔体和新塔体所用材料不同,它们的收缩比例、沉降速度也不一致,要给新修塔体一个自然收缩、沉降的时间,这样即使经历多年以后,新旧塔体之间的结合仍然紧密,这就要求维修速度不能过快。

此外,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很多修复工作都用手工。这主要体现在塔内每层佛龛顶部的加固维修上,由于佛龛顶部空间很小,无法机械操作,就需要用手一点一点地把混凝土塞进需要加固的位置,再用钢扦砸实,这样就很费时间,位于一层二层中间的那个中心佛龛,单单加固维修这一个佛龛就用了四个多月。

如今,开元寺塔已经再次呈现出北宋时期的样子,带着它一千多年的记忆,继续向下几个世纪传承。

图片 | 杜广磊 宋燕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