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晚,宋太祖赵匡胤(927-976)跟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喝了顿酒,几个小时后,身强体壮、无病无害的赵匡胤,突然暴毙宫中,五天后就被匆匆下葬,由此引发了千百年关于“斧声烛影”等有关赵匡胤死因的诸多争论。

作为一个皇帝,临死之前、死亡之后,御医与大臣必定会入朝问疾,但奇怪的是,关于赵匡胤之死,记载赵匡胤生活起居的《太祖实录旧录》,关于赵匡胤死亡前后及死因的记载,竟然完全略过,一字不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正史《宋史·太祖本纪》中,只有寥寥的九个字:“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此外,《宋史·太宗本纪》中,也只有九个字提起了这件事:“太祖崩,帝(宋太宗赵光义)遂即皇帝位”。

一个开国皇帝,突然间,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暴毙”而亡,并且史书记述非常诡异、不合常理,且皇位的继承,也并非由赵匡胤已经成年的两个儿子继承,而是诡异地被他的弟弟赵光义抢占,所以1000多年来,无数人都提出了一个观点:

赵匡胤之死,凶手就是赵光义?

对此最爱君想说的是,追踪一宗1000多年前的命案,历史,已经没有真相,但我们可以,尽可能接近真相。

对于赵匡胤的离奇死因,北宋时人就隐约感觉到了不对劲,关于赵匡胤是被赵光义用斧头砍死的这个说法,在赵匡胤死后不久,就开始在朝野之间秘密且广泛地流传,这就是所谓“斧声烛影”的传说。

“斧声烛影”的说法,最早来自宋神宗(1048-1085)时期,与欧阳修等朝廷重臣交游甚广的僧人释文莹,在其根据政坛秘闻所撰写的《续湘山野录》中,释文莹记载说:

赵匡胤在死前几个小时,召弟弟赵光义一起喝酒,并将太监、宫女、妃嫔全部叫退,外围的人,“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话,也就是“斧声烛影”的传说最早由来,意思是说,当时外围的人看到,烛影之下,赵光义很奇怪的走来走去,“有不可胜之状”,后来赵匡胤拿出“柱斧”戳着地上的雪,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几个小时后,已经睡下的赵匡胤在宫中“暴毙”。

释文莹的这段说法,在南宋宋孝宗时,也被历史学家李焘,写进了《续资治通鉴长编》这部史书中,对于当时的情境,李焘写道:“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日:‘好为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这段记载,李焘将赵匡胤用“柱斧”戳雪,改成了“戳地”,显得更合乎情理,因此当时人的说法是,赵匡胤当时一直在室内;赵匡胤对赵光义大声说的话,从“好做!好做!”改成了“好为之!”这相当于是对北宋口语,在南宋时代的一种翻译。

对于赵匡胤临死前的这段情景,作为历史学家的李焘,特地指出释文莹的记载,不一定可靠,但他仍然将这段记述引用进了史书,由此可见,李焘心中也存在疑惑。

由此,后人开始推断,赵匡胤是被赵光义,用斧头给砍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