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系列重要文件出台,正在悄悄改变楼市格局。

前几天,苏州吴江区发布了《关于支持立体生态住宅规划建设的实施方案(试行)》,明确“支持房地产企业开发高品质住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紧接着,江苏省住建厅又发布《江苏省改善型住宅设计与建造导则》。

1.68万字的文件,从外立面到内装修,从大堂到园林,从建筑设计到施工建造,涉及方方面面,简直就是一部改善房的“说明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早在去年11月份,山东省就已经印发《山东省高品质住宅设计指引(试行)》,开始了对“高品质住宅”的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还有江苏南通的《关于试点立体园林绿色生态建筑的实施方案》,以及贵州安顺的《安顺市推进立体生态型住宅试点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试行)》,都是在近一年时间内出台的。

文件名字不尽相同,但主题都是一样的:

改善型住房怎么建。

而且,江苏和山东,都是以省级名义,似乎有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的意向。

冷冰冰的文件,看起来是“技术指导”,却会在楼市掀起一场巨大变革。

商品房,变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出此言呢?

我们的房地产市场发展30余年,人均住房面积从个位数到追上发达国家,住房品质不断提升,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商品房的出现,解决了大多数城镇人口的基本居住需求。同时也导致一个结果:

对于改善型住房,一直没能建立起统一标准。

有的项目光面积大,就说自己是豪宅。有些户型设计一塌糊涂,但仗着装修豪华,也自诩豪宅。有些单体楼,连个独立园林都没有,照样以豪宅身份自居。

豪宅市场,这些年里乱糟糟的,混进去了不少鱼眼珠子。

但是,随着上述一系列文件出台,非常详细的标准来了。

给大家举几个最直观的例子——

第一,选址。

江苏规定,改善型住宅与高速公路、国省道、轨道交通隔离栅的距离宜控制在200米以上,与城市快速路的距离宜控制在100米以上

在大城市里,想要住得安静是需要付出价钱的。

第二,容积率和高度。

按照江苏的标准,改善盘的容积率不宜小于0.8,也不宜大于1.8,妥妥的低密度。

除临江、临湖及城市规划特殊区域外,住宅建筑高度原则上不应大于60米,干脆拒绝超高层。

粗略一算,总高度不能超过18-19层

第三,外立面。

很多业主集资都想换掉外立面,嫌弃拉低了小区的档次。而这次江苏的规定是:

改善型住宅下部及住区公共服务配套建筑主要装饰材料,应采用石材、陶板、金属板等富有质感的高品质材料

第四,大堂。

大堂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印象”。对此山东规定:大堂内宜设计接待前台、会客大厅、咖啡吧、书吧、快递暂存、值班室、卫生间等功能,方便服务业主。

功能齐全程度,堪比星级酒店。

第五,层高。

这个被吐槽最狠的指标,现在也有硬性规定了。

目前市面上的住宅层高大多在2.8-3米。如果装修吊顶了,室内空间会变得非常逼仄。

我有个朋友,就因为这个原因放弃了安装新风系统。

而按照江苏的改善房新规,层高不应该小于3.1米,如果设有地暖、管道式新风或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的话,层高不应小于3.15米。

山东则规定,鼓励有条件的项目适度加大空间高度,提高至3.30米以上

另外,健身场地、园林绿化,智慧家居系统,全装修交付,都是最基本的。

甚至连日照时长,都要比一般规定更久。

前段时间的南京大火,把电动自行车推上了风口浪尖。关于这一点又是怎么规定的呢?举个例子:

一,电动自行车库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排烟

二,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应设置视频监控,并具备热成像功能;当区域温度异常时,报警信号应及时传入消防控制室。

单凭这两条的管理水平,目前市面上99%的小区都做不到。

说实话,上面这些指标,只是其中一部分。对现在的很多二手房(包括某些自称“改善”的项目)都是纯纯的降维打击。

商品房的价值逻辑,将会被彻底颠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盘大棋,其实早就开始布局了。

2023年9月,国务院正式印发“14号文”,也就是大家一直听到的“新房改”。

“新房改”明确了双轨制,保障房和商品房,从此分道扬镳。一个负责托起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另一个则撑起改善需求的天花板

紧接着,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出席会议时强调了“好房子”的概念。

12月21日至22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提出了“下力气建设好房子,在住房领域创造一个新赛道”

前几天住建部下发通知: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房地产的最新表述方面,又一次提到了“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去年下半年起,在各种重要场合,“好房子”的概念被反复强调。

修建“好房子”,不仅能够激发改善需求,活跃新房市场,还能拉动萎靡不振的房地产上下游,创造新的需求。

制定标准是第一步,各地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接下来就到落实执行阶段了。

实际上,在一些城市的土地出让中,已经开始增加相关要求。

比如昨天龙湖在佛山斩获的地块,位于禅城区的重要区域,所以出让条件中规定:

鼓励设计方案利用退台、阳台等空间增加住宅建筑外立面垂直绿化。

杭州余杭的闲林板块,刚刚推出一宗宅地,容积率仅有0.8。别墅又要卷土重来了。

不夸张地说,新时代的商品房,豪宅化的趋势已经难以阻挡了。

这样的房子什么都好,唯一的缺点就是:

更高的售价,更贵的维护费用,在商品房和保障房中间,树立起一套高不可攀的围墙。

对存量市场而言,大分化在所难免。

二手房业主,必须要有危机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商品房进入改善时代,并非一蹴而就的。

值得庆幸的是,当下的我们仍然有机会提前布局。

什么样的二手房,还能在新周期内“越老越妖”呢?

首先是城市,人口净流入的一线和强二线城市,产业蒸蒸日上,购房需求还在不断增长,你家房子未来不愁找人接盘。

其次是地段,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比如广州的CBD珠江新城,已经没有新房供应增加,是一个纯纯的存量市场。

最后是产品,相比“未来改善”并没有落后太多。比如有些香港开发商的设计就“遥遥领先”,十几年前的房子,已经规划了酒店式的阔气大堂,做了人车分流,小区内会所也没有荒废经营。

接下来,什么该留,什么该抛,每个人都应该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