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二野和三野的渡江作战,是在三大战役后与蒋介石的又一次决战。这时,蒋介石在长江沿岸还有150万军队。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回忆:

“蒋介石告诉我,长江可以抵得上300万大军。”

蒋介石曾经说,黄河抵得40万大军,结果一年前,被解放军突破了。如今又说长江可以抵得300万大军!其实,这一次,他是有根有据的,不是瞎吹牛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因为,长江确实非黄河可比。长江宽得多,深得多,而在南岸,蒋军有几千门的大炮对准着大江,解放军要渡过江去,可没这么容易。单单那些大炮,就足够把他们炸死在长江,令其葬身水中。

陈老总说:“我们真的是吃了豹子胆,敢于以卵击石!”

那么,解放军渡江时是如何对付南岸的蒋军大炮呢?

其实,陈毅、刘伯承与手下的军长们经过共同思索,共同钻研,反复试验,找出了一个克敌制胜的办法,即对船只分配试验,开始大小船混编,经过试验,船速不一,容易造成队形混乱,便改为一个单位尽量求得一致。但又带来一个问题:到底是用大船好还是用小船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人又经过讨论,结论是各有利弊:一、大船载人多,吃水深,可以构工事,有篷可借风力,一旦靠岸,突击力量大;但是比较笨重,无风时划比较吃力。二、小船被弹面小,比较灵活,便于多路突击,少数船只被打坏,无碍大局;但是不好控制部队。于是,陈、刘等统帅有了最后的决定,即:

第一梯队多用小船——船小,南岸的守敌的大炮,就打不着;即使打中了,也不可能打中所有的船,还是能够有不少的小船冲到对岸,打上去。

第二梯队多用大船——小船上去了后,就直奔敌人炮阵,夺取大炮。随即,大船载运着大部队,快速跟上去,这样就能够保证后继兵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船只如何保持队形呢?各营、团一度曾指定基准船,使用回光灯(以竹筒套手电向后反照),这样一个营、团可以保持一定队形,但是,这样各部往往互相等待,延长在水面暴露时间。后来,陈老总说:“不要什么队形,各船直奔登陆目标。”

这样又如何形成战斗力呢?陈老总说:“所有船只都只向最前的那只船看齐。这样,就自然形成了一个三角或梯次队形。如此,既合乎战术要求,运动速度也快。”

这几个方法,确实很高明。毛主席知道后都称奇不已,后来在西柏坡见到陈老总时亲口对他说:“你们渡江作战的方法,真是高招!你没打过水仗,真是高人啊!”

陈老总笑着说:“不是我是高人,而是我们的部队中高人很多。部队开到长江边后,我们的干部战士做了很多的试验,进行了很多的训练,我只是把他们的方法归纳、综合 了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在渡江作战中,二野和三野就是采取上面的战术进行渡江的,结果,各个部队仅仅几个小时就一举突破了蒋介石号称“可抵300万大军”的长江防线。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记述了此事。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销量已过百万册,曾经名列中国军事畅销书热卖榜第一名(如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