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3月3日开始,电影《周处除三害》就已经连续10日拿下单日票房冠军,如今这部电影在国内影院累积观影人次已经突破千万。

有人说这部电影刺激节奏紧张,还有人被结尾那场枪战戏所震撼,但不客气地说,真正能够看懂这部电影的,依然在少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部犯罪片能够蝉联多日的票房冠军,也从侧面印证了国内的电影市场,的确应该有不一样的东西进来,不仅仅是观众自己渴望看到不一样的,对投资人乃至制片方来说,屎尿屁一般的春节档,也早就应该出现革新。

要想看懂这部电影,我们就必须要明白,结尾处的那场看起来没有什么由头的戏,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警察早就等候多时?为什么陈桂林会知道那位警官的电话?

以及周处除三害,到底除掉的是哪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的故事很好,讲述的是阮经天饰演的台北黑帮杀手陈桂林,在知悉自己患上肺癌末期之后,想要为后世留名,决定铲除排名在自己前面的两名通缉犯,并由此引发了一场血腥屠杀的电影。

从故事结构上来看,这部影片全程几乎无尿点,上来就是一场快节奏的追逐战,尺度当然比一般国产电影要大,这也是该片被删减的主要原因。

在国内上映之前,此片就获得了台湾金马奖及香港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及“最佳男主角”等多项提名。

影片火爆的背后,男主角阮经天的知名度也再度回归,甚至他在影片中戴的“粉红小猪手表”也被卖到断货。

但这部电影真的特别优秀吗?

似乎也谈不上。

这部电影的预算只有1370万人民币,不算是大投资大制作,去年底在台湾和香港上映的时候,票房也非常平淡,在台湾省的票房成绩只有1000万人民币。

但在国内上映后,这部电影反而席卷国内电影票房,甚至在流媒体平台奈飞也夺下收视冠军,引发热议。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从叙事结构来看,周处除三害的叙事节奏的确较强,故事脉络也较为清晰,但因为癌症而选择除掉排名比自己高的通缉犯,以及在处理陈桂林寻找疑犯线索的戏份上,其实都稍有不足。

但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火爆,其实也非常好理解,更大的可能性是作为对比,国产电影的表现真的太一般了。

没错,用太一般来对比是毫不过分的。

春节的上映的电影,除了第二十条之外,其他电影几乎都充斥着水分,最近几年同样如此,国产电影票房一部比一部高是事实,但几乎同类型的影片也在不断挑战观众的底线,不断刷新着观众的审美。

基于此,周处除三害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上映,其实就是给国内的观影群体更多样化的观影体验,当然这部电影本身也足够优秀,尽管稍有瑕疵,但依然挡不住我们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看多了太多屎尿屁的国产电影,突然一部充斥着血腥和暴力惩恶的电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当然会给国内观影群体眼前一亮的感觉。

我想,这是《周处除三害》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

天时地利人和,拿捏的恰到好处,造就了这部电影商业上的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的导演是黄精甫,1973年出生于香港,在新冠病毒期间完成了这部预算仅千万的影片,这部电影的尺度放在同类型的电影作品当中,当然算不上特别大。

但放在国内电影市场上,这又是非常少见的。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电影分级的重要性,我国有14亿人口,只有电影分级才能够满足国内庞大人口不同的观影需求,同时也能够让我们的国产电影不单单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框架里。

最近几年老有人说我们的电影已经超过好莱坞了,但事实上别说超过好莱坞,就跟同级别的印度、日本、韩国电影都比不上,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客观的事实。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惊讶于国外电影的“大尺度”,从某种角度而言,电影其实是最能够改变人的艺术类型,它的传播性和普遍性,是同类型的艺术中如音乐绘画达不到的。

《周处除三害》这样的电影,在国外可能最多就是B级片的常规水平,但由于国内的电影市场这种尺度的很难在影院上映,因此这部电影的商业巨大成功,我认为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

黑帮、动作、暴力美学、血腥镜头、密集的动作场面和快节奏的叙事风格,我认为都很好告诉了国内观众,什么是一部好的电影,审美这种东西,很多时候也是需要被熏陶的。

人们想要看什么,我认为主动权还是应该交到观众自己手里;以我自己而言,今年春节档看了两部电影,一部飞驰人生2,一部第二十条,算上周处除三害的话,这三部电影中,我个人最欣赏的依然是周处除三害。

教条太多,人们也偶尔希望能够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游离在教条之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并非只有善恶如此简单。

更重要的是,《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和以往的暴力犯罪电影类型不同,不再是警匪之间的对立,而是“以暴制暴”,这种全新的叙事风格,本身过审也非常不易,所以我想这才是这部电影能够火爆的真正原因。

最后,我们还有必要说说这部电影的隐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谓隐喻?那就是普通观众难以发现的东西。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应该都知道,结尾处警官抓住陈桂林戴上手铐的那一刻,为什么他会笑?以及明明在电影开头,陈桂林把那位警察的眼睛戳瞎了,为什么在结尾的时候,那位警察又好心带人为陈桂林刮胡子?

事实上,关键之处就在于删减的地方,在警官第二次追捕陈桂林的时候,陈桂林把警官按在水里,但依然没有下杀手,最后在杀死那位通缉犯的时候,陈桂林其实返回去找了那位警官,双方并达成协议。

电影中那位警察叫陈灰,其实就很好隐喻了这位警察并非全然白色,而是处在一个灰色地带。

他允许陈桂林找出了两位通缉犯并杀死他们,然后把自己的手机号交给了陈桂林,最后在陈桂林完成任务后,拨通了陈灰的电话,让陈灰亲自抓捕,给了他一个立功的机会。

陈灰要立功,陈桂林要除害,双方一拍即合。

但一位犯人和警察合作,这是黑色还是白色?亦或是正如陈灰自己的名字所隐喻的那样,灰色。

陈桂林当然不是英雄,他自己就是一位黑帮分子,甚至在得知自己身患肺癌晚期的时候,他的动机也很简单,不是为了伸张正义,仅仅只是为了“有名气”。

因此,这更像是一部反英雄的电影,这也符合我们“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传统价值观。

当透过正规方式无法解决眼前的问题时,人们会期望通过由坏人来伸张正义。

这部电影的导演自己也透露,严格来说《周处除三害》并非一部帮派电影,它更偏向于犯罪片,再严格一点来说,是一部殉道者的犯罪电影。

殉于“道义”、殉于“道”、殉于“道德”,最后陈桂林只完全遵从自己的价值观,杀戮不是为了利益,也不是为了惩戒或报复,只是出于一个亡命之徒对自己价值的执念。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周处除三害》无疑是成功的,但如果电影卖座到一个超乎常理,变成所谓“现象级”作品的时候,这部电影所折射出的社会集体意识、心理状态、深层焦虑和时代氛围,就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而《周处除三害》,恰恰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它让国产电影感到羞耻,又和国产电影格格不入。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