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的历史长河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遂溪的鲤鱼墩,雷州的英楼岭、博抱山、覃态岭、兰园岭、英典北、石头堰、流沙寮岭,徐闻的华丰岭等西海岸山冈文化遗址,是雷州先民的发祥地。雷州先民在长期与自然界作斗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璀璨的雷州文化。雷州民俗石狗文化是雷州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一部分,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民俗精华。

雷州石狗冠天下,为当今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所瞩目、所研究和探索。征集与保护雷州石狗、搜集雷州石狗资料、研究雷州民俗石狗文化,是一项繁重的文史工作。现谈谈我的浅见,与大家磋商。

  一、雷州石狗的起源

雷州石狗是雷州社会历史因素与地域自然条件的产物。要研究雷州石狗的起源,就要研究雷州的历史,从“雷”字里认真考究,才能探索出雷州石狗的真正源流,雷州石狗文化才能真正得到保护与传承。

1. 雷州石狗融会图腾的因素

雷州地处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古为南交、周号越裳、楚属扬州、秦名象郡、汉置徐闻、隋称古合、唐改雷州,皆属南荒要服,乃是古越族聚居之地。“凡诸蛮种不一”,都有自己部落民族的图腾。

“图腾”出自印第安语,是“他的亲族”的意思。由于落后的生产力与幼稚的思维,人们面对自然界所发生的怪异现象无法解释与制服,认为是天神的意志或万物有灵的驱使,为求生存与发展,于是就依托百物之形作图腾,藉为精神的力量。

汉族以龙为图腾,商族以玄鸟为图腾,周族则以帝武为图腾。俚人以狸为图腾,庄子《秋水》曰:“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胜。”《楚辞·九歌·山鬼》载:“乘赤豹兮从文狸。”文狸注释为花猫。僚人以犭娄为图腾,僮人以猫为图腾。傜人的祖先“首先用瓠制成盘、瓢之类器物的人,他以其初创之功而得名盘瓠”。所以,傜人先以盘瓠为图腾。后来,他们在从事生产的同时驯服了犬,又以犬为图腾。“《异域志》卷下说:‘瓠人负女入南山穴中……于是帝封于长沙。’并没有把盘瓠当作龙犬,而是瓠人崇拜狗图腾的部落领袖。”盘瓠是傜人的图腾,并不是他们的祖先。

俚僚傜僮人都是从事农耕兼之捕猎为生,故以保护农稼、有看护狩猎本领的兽物为图腾。因之,古时他们部族的名称字“狸”“獠”……都加“犬”旁。《雷祖志》记载:“州旧有傜僮峒僚……”记述着古代雷州先民的部族,并非是侮辱他们属于未开化的种类,而是他们崇拜图腾的标志。

古代雷州百越族中的俚僚傜僮人,都是黄帝的亲族,他们从黄河中下游南迁岭海之区,一部分移徙雷州,而成为雷州的先民,俚僚人大约在殷周之际就迁徙至雷,他们崇拜雷神,依托雷神的庇佑,开荒拓展,繁衍生息。春秋时期的楚灭越后,傜憧人相继迁雷,与俚僚人杂居相处,成为雷州的古越族,俗曰南蛮。“南蛮什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獽、曰僚、曰龟、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之所谓百越是也。”生活在雷州的百越族先民,他们在雷州特殊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对原先的图腾崇拜经历着保留、演绎与融会的潜移默化,互取精华。俚僚人对雷神的崇拜与傜人对狗图腾的信奉,已成为雷州古越族人从生产生活的现实中所认同。故此,雷州石狗具有百物之形的特征。

雷州有两则古老的传说,雷神爱惜万物,怕太阳把万物晒枯,常派遣天狗去食太阳,有“日食”现象就说是“天狗食日”。有月食的现象就说“红猫食月”。各自图腾文化的融会贯通,对雷神的崇敬,对狗图腾的崇拜,成为俚、僚、傜、僮人的共同信仰,因而逐步形成铸就着独具特色的“雷”字号文化。

2. 雷州石狗源自雷祖的神奇诞降

唐虞时代,雷州已通声教。雷州的西海岸山冈文化遗址出土的磨光石斧、石石奔、穿孔石环与夹沙陶、印纹陶等器物,考证古之南荒雷州,自“尧命羲和宅南交、舜巡狩至衡”已是日月所照的岭海之区。

楚灭越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楚阔楼以表其界,雷州成为楚国的势力范围,雷文化与楚文化开始碰激生光。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平粤,略地至雷,带来了汉文化。雷文化与楚汉文化三环相扣华光拱照,激亮“雷”字号文化的光环。在“雷”文化光环的照耀下,产生了美丽的雷祖传说。

《雷祖志》记载:“钅共业捕猎,养有九耳异犬,耳有灵机。每出猎,皆卜诸犬之耳。一耳动则获一兽,二耳动则获二兽。获兽多寡,与耳动之数相应,不少爽焉。至陈朝太建二年辛卯九月初一日出猎,而犬之九耳俱动。陈氏喜曰:今必大获矣,鸠其邻十余人,共随犬往。至州北五里东,地名乌仑山,有丛棘密绕,犬自晨吠至日昃,无一兽出。猎人奇之,伐木而视。犬挖地开,获一大卵,围有尺余,壳色青碧,众俱不知为何物。陈氏抱而归家。次早,乌云忽作,风雨雷电交至。陈氏大恐。置卵于庭,盛以小桌。遂为霹雳所开,内出男子,两手有文,左曰‘雷’、右曰‘州’。陈氏将男子与卵壳禀明州官,官收卵壳寄库,男子交还陈氏养育,名曰文玉。”尔后,九耳狗日夜守护着陈文玉,凡有生面人来则呼吠逐赶,保护陈文玉长大。

陈文玉“貌相超常,武力绝伦,叱声霆震,资质聪明,勤学不辍,严气正性”。唐贞观五年辛卯(631 年)“出就荐辟,即官本州刺史,州旧有峒僚与黎诸贼,不时劫掠,一闻雷祖刺史本州,诸贼皆惧,遂自相率归峒远去矣。至莅任日,傜老僮老复来贡献方物,求勿捕剿。自是雷无贼患。其教养并行,民皆富庶,难以枚举。贞观八年,具疏改古合州为雷州。建造郡城,鞭石鸠工,俱属捐俸,无费民财。于贞观十二年正月十五日,率文武僚属,具题城工告竣,彼时即生两翅,白日升天。”陈文玉任职期间,德被雷民。他仙逝后,雷民同尊陈文玉为雷祖,建祠奉祀,俎豆千秋。雷民亦视狗为“呈祥灵物”,用青石雕刻其形象,安置在雷祖祠前,谒拜呈祥报喜。雷祖祠历朝几经修葺,但原刻石狗仍然保存在雷祖祠内。

据史料记载与民间传说,隋唐之际,聚居古合州的俚僚傜僮人不时相互劫掠,他们都怨叹群雄无首,希望有一位德高望重之人当首领。于是他们向唐王朝推荐陈文玉,得准命为合州刺史,俚、僚、傜、僮人闻讯后则顺服远去,各自归峒安居乐业。雷州自始靖安,民皆富庶。

雷祖陈文玉诞降的神奇美丽的传说,既是雷州先民崇拜雷神与狗图腾的信念,也是时代造就伟大的不同凡响之所以云。“尝闻不凡之人,不凡其生,胡足奇也。然不凡其生而能垂万古者,正足奇矣。上溯夏禹发迹于龟而开四百之祥,商以玄鸟之卵而兴六百之祀,周以巨人之迹而享八百之久,是三王以奇而君万古者也。麟吐书、龙绕室、老降庭、胸有文,是孔子以奇而师万古者也。犬报喜、雷霹雳、卵出身、掌有文,是雷祖以奇而神万古首也。”

古时雷州每年举行三次敬雷活动,二月“开雷”,六月二十四日“酬雷”,八月“封雷”。自雷祖陈文玉后,盛大的敬雷祭祀活动改为每年正月十五日与九月初一日举行,府、县文武官员齐候入庙致祭,办酒席官民同乐。盛大的敬雷祭祀活动,雷州城乡士民晋香络绎不绝。在敬拜雷祖之时,亦诚心地向祠前的石狗供奉香火,祈求为家门呈祥报喜。

3. 狗耳呈祥为雷州石狗奠基广泛地发展

唐五代之后,中原汉人与闽南人大量迁雷,他们的文明与宗教信仰对雷州百越族的俚、僚、傜僮人影响极大,而为俚、僚、傜、僮人所接受。俚、僚、傜、僮人大部分慕化内属,加入汉闽人氏族,继续居住雷州,有的则迁往海南成为今日黎族。有的则迁往广西、云南成为今之壮族。汉闽人迁雷后,他们遵循“入国问俗,入乡随俗”的古礼风尚,在传播他们的文明礼貌与宗教信仰的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因素影响,接受着雷州先民民俗文化的熏陶,对雷祖神明的顶礼膜拜,对石狗的虔诚供奉。

古代的雷州,蛮烟瘴地、人口稀少。据晋代史料记载:合浦郡领县三,户二千。《隋书》记载:“合浦郡统县十一,户二万八千六百九十。”平均每县户二千六百零八,雷州市隋称海康县属合浦郡。《旧唐书》载:“旧领县四,户二千四百五十八;天宝领县三,户四千三百二十,口二万五百七十。”犬能呈祥喜报贵子,是人们的迫切心愿。因之,石狗雕刻硕大的生殖器,显示雄者的阳刚之气,是人们追求繁衍生息发展的崇拜灵物。

“犬报喜,雷霹雳,卵出身,掌有文,是雷祖以奇而神万古者也。”狗是雷祖陈文玉的呈祥灵物,雷祖祠前安置石狗是雷祖陈文玉诞降与九耳狗因缘联结。雷州石狗作为呈祥报喜,备受广大人民的眷爱。他们雕的石狗安置在祠庙堂前,祈祷有朝一日能呈祥报喜。

我们从雷州城乡征集到的石狗,有不少石狗都雕刻有云雷纹饰,依据其造型纹饰分析,大多数为宋元明清时代的文化遗存。宋元明清时代,正是汉闽南人大量迁雷的时期。可见,汉闽南人对雷文化的高度重视,是雷州人民对雷神的诚心表敬。故此,“九耳呈祥”为雷州石狗的起源、普遍性与广泛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雷州石狗的演变

雷州石狗是雷州社会历史与自然条件的产物,从上古时代的图腾崇拜,到“九耳呈祥”形成于陈隋初唐的雷祖神奇,其中融会有古代图腾的因素,雷州人把狗当作呈祥报喜的灵物虔诚奉祀。尔后,汉闽人的南迁至雷,带来了汉人的宗教信仰。借助石狗的主体内涵,贯注“镇邪驱魔”的宗教成分,使雷州石狗容纳新的文化内涵。其历史民俗作用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与人们崇尚风气的变化,不断地发生着呈祥报喜与守护的作用。

1. 从呈祥报喜到守护神灵

上古时代,盘瓠氏族在生产劳动中驯服了狗,而被各氏族所豢养,成为看家狩猎的助手,同时又作为祭祀宗庙之神的牲品。《周礼·秋官司寇第五》载:“大祭祀奉犬牲。”“凡祭祀,其犬牲用牲物。”“凡刉珥,则奉犬牲。”乃至王室丧葬都用犬皮盖丧车。《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曰:“王之丧车五乘、木车、蒲蔽、犬礻冥、尾橐、疏饰、小服皆疏。”狗为各族所重视与利用。

唐五代至宋元明时期,汉闽人大量迁雷。宋苏轼《伏波庙记》载:“自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今衣冠礼乐班班然。”苏轼在《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引言:“予居海康,农亦甚惰,其耕者多为闽人也。”今雷州城乡姓氏与其宗教信仰,如“石敢当”“八卦”“照妖镜”“王此大邦克顺克比之大王”“麒麟在此”“招财进宝”“皇”“泰山”等道教驱邪镇魔之符法,结合雷州石狗之庇佑呈祥报喜,赋以新的历史文化民俗内涵,使雷州石狗从呈祥报喜演变成守护神。石狗刻有“欶令敢当”“八卦图”,石狗胸前刻有“皇”字,石狗踩着“绣球”,踩着“雷鼓”,踩着“仙镜”,踩着“法网”与“法绳”,显示石狗驱邪治魔的神威。石狗原先只是安置在门口,发展为安置于巷头、村路。扩展成守山坡、守江河、守田洋、守坟地。凡是人们觉得此地有凶相,都安置石狗,或杀黑狗血以镇之的习俗。

雷州石狗备受人们的供奉,安置在村口、路边、巷头、门旁、水口、河边、田洋、山坡、祠庙、坟前,每月初一、十五日早晚,人们供茶烧香、驱邪镇魔、保境安民。

《楚辞·怀沙》记述:“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雷州古有一句童谣:“碍碍哦哦,贼偷狗母;狗母碍碍贼偷钱。”天赋的本领和独特的功能,是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对狗的认识并驯养成为守护,后作为守护神是理所当然的。

当年荒久旱时,人们就抬着石狗游巷,用荆条抽打石狗,吆喝呼唤,传说天狗是雷神的骁将,人们呼打石狗,石狗神马上向天狗诉说旱情之苦,天狗即求告雷神,雷神就兴云化雨,滋润禾苗万物,以保丰年。

人们喜得桂子兰孙,为平安长大,祈求石狗保佑,多取名为“狗子”“狗哥”,或戴一顶狗子帽,推着“狗舂碓车”学走路。

2. 既是守护神灵又是司仪宠物

初时的雷州石狗是作为呈祥报喜的灵物,受人们所喜爱,后来融会了汉文化的宗教色彩,而成为守护神。它端庄地蹲伏在村口、路边、巷头、门旁,其形象脸目不是狰狞与威严,而是昂首咧着笑嘴,和蔼可亲,给人齐之以礼的仪态。

中华民族是崇尚礼义的民族,自周公作《周礼》后,社会伦理就有了范畴,德礼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的雷州虽称南荒要服,但已通声教,雷州也是文明之邦。雷州人民是好善乐义的,他们遵从《周礼》的宗旨“服从天命、敬德保民”。如果安置在村口、路边、巷头、门口的石狗脸目凶神恶煞,有悖社会崇尚德礼。因此,雕刻石狗的形象必须与时代的精神文化相结合,体现时代的精神面貌与文明程度。

于是,精明的雷州人民大胆地发挥艺术的创作、塑造石狗笑脸相迎的形象,使其与社会公德有机地统一。既驱邪镇魔、保境安民;又笑迎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庶民,欢送来往的亲朋仕宦,显示乡村的礼义文明。

随着雷州历史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雷州石狗既有守护的重任,又有司仪义务。不仅是守护神灵,也是司仪宠物。

  三、雷州石狗造型艺术

雷州石狗的造型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独具雷州特色,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是绝无仅有的珍贵民俗文化遗产。

雷州石狗历史悠久,由于是多民族文化的融会产物,其造型具有时代性、民俗性与地域性。雷州石狗从整体造型上分有昂首朝天平方脸与抬头向前方圆脸两大类;从艺术造型上有原始类型,具象类型、抽象类型与人格化类型,有文相武相之分。石狗的造型从简单粗犷、古朴典雅到雍容华贵的演变与发展,是雷州的历史沿革、社会文明与民俗文化融会凝聚的精华,是雷州雕刻艺术的瑰宝。

1. 原始类型

雷州石狗是雷州人民依据民俗文化的需要用青石雕刻狗的形象,俗称为石狗。因对物象观察理解的粗浅与雕刻工具的落后,致使工艺粗拙,造型古朴,形态愚老。聚居雷州的百越族人,受雷州的地域自然条件的影响、民俗民风的相濡以沫,虽然于春秋战国之时就形成了对雷神与狗的共同崇拜,但仍然保留着各自的民俗图腾,表现在石狗的雏形,其雕刻年代约始于秦汉。雷州石狗的雕刻材料除作青石(玄武岩)外,还有海珊瑚石,是沿海村民,因地取材制作的石狗,它征集于北和镇,是北和镇地域的石狗雕刻艺术发展的原始类型。也是征集考古过程中,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用海珊瑚石雕刻的石狗。

2. 具象类型

具象类型石狗是具有狗的基本特征形象,是运用写实手法对狗的形象的雕刻,是雷州石狗的早期雕刻的一种类型。具象类型石狗分布于雷州市的调风、乌石、覃斗与徐闻县地域,为研究古代雷州俚、僚、傜、僮人的聚居或迁徙提供珍贵的资料。

我们在乌石镇北池(早已荒废的村落)的园坡边征集到 3 只具象类型石狗,并在园地里搜到唐代雷州窑生产的青黄釉细裂纹碗的残片,推断 3 只石狗应属唐代的民俗文化遗存。

3. 抽象类型

雷州石狗是多民俗文化的产物,虽然奉祀石狗的广泛性是源自雷祖与狗耳呈祥,但古代的雷州是古越族聚居之地,古越族图腾崇拜的民俗文化仍然存在,对石狗造型是撷取各自图腾的共同本质的属性进行抽象的艺术雕刻,所以雷州石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具“雷”字号文化的艺术特色。

抽象类型的石狗的多样性反映着每个时代的特征,每个时代的地域型特征。我们在覃斗地区征集有两尊石狗,其雕刻手法具有汉画的风格,即根据石头的形状用简练线条雕刻出形神。这是我们征集调查雷州石狗的过程中所发现的不可多得的两尊石狗的造型。其一的石狗身上刻有“敇令敢当”,汉代启蒙韵书《急就篇》就有“石敢当,所不侵”。两汉伏波将军路博德与马援平粤,

缘海而进略地至雷,驻军于覃斗、英利、迈陈西乡一带,两尊石狗征集于覃斗地区,就其文化艺术特色而论,应属汉代遗存。

抽象类型的石狗大头大脸,姿态雍容,纹饰华贵,反映着雷州人民大胆的艺术创作,同时也反映着雷州人民对德福的崇尚,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

4. 人格化类型

人格化类型的石狗,也即是人格神石狗,是人面狗身的一种艺术造型。人格化类型石狗征集于太平与覃斗地区。人格化类型石狗是从抽象类型的石狗中发展的,抽象类型石狗中,就有不少已具有人格化。人格化类型石狗是人们对石狗奉祀推崇至人神的高度。

5. 狮象类型

古代雷州是南海丝绸之路的货源重地,对外商贸频繁。西方文化不断地输入雷州,尤其是佛教文化影响深远。狮子是西域的圣物,而为雷州人所接受,在石狗造型上注入了狮子的特征。因此,雷州石狗又具有狮象类型。

雷州石狗有各种类型外,还有文相、武相之分,文相石狗是斯文端庄地蹲坐着,武相石狗是雄姿威武地站立着,雷州石狗的造型艺术是雷州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与大胆的艺术创作。

 四、雷州石狗对周边地区辐射

雷州石狗是雷州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由于历史上民族部属的迁徙与商贸往来,各自民俗的传播,雷州石狗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辐射。

蒋廷瑜《铜鼓史话》:“制造和使用云雷纹铜鼓的部族原是东汉时代的‘乌浒人’,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叫‘俚人’或‘俚僚’。到唐代,这些部族的绝大部分与汉族融合,成为壮族和汉族的一支。但也有一部分保留了原来的民族特性,发展成为海南岛上的黎族。‘俚’‘黎’‘雷’的读音相近,也可以看到其中的密切关系。”又何光岳《南蛮源流史》记有:“自汉至唐宋时,有一部分俚人自雷州半岛陆续南迁至海南岛,成为黎族的一支,称加茂黎。”“俚人迁到越南后,成为当地最早用犁的农耕民族。”说明了俚、僚人迁徙海南与越南时途经广西、云南等地时所传播留下的雷文化,至今海南岛的北边地区琼海、儋州与广西云南的东南地区有奉祀石狗的习俗,这些地区的石狗造型简单、形小、数量少。环北部湾地域的石狗文化遗存,反映着历史渊源、地缘与民族迁徙的亲缘关系,商贸交往,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社会民俗的影响。

 五、当今雷州人对石狗的观念

雷州石狗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神各异,千姿百态。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已成为雷州民俗文化奇观,而名冠天下。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雷州城乡仍然奉祀石狗。尤其是僻远的山村,奉祀石狗的习俗意识仍然十分强烈与浓重。初一、十五日还为石狗烧香供茶,逢年过节更为石狗挂红结彩。但是大部分乡村对石狗奉祀的意识已经淡薄,建设了新农村,石狗依然保存在旧村,也不烧香供茶,说是祖先把它平安地安置在此,就让它平安地守护,不再搬动它。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雷州石狗只是作为古老石刻艺术欣赏而已。

关于雷州人奉祀石狗,又喜欢食狗肉,似乎是一种矛盾。其实,早在图腾崇拜时代,“他们在新石器时代都崇拜葫芦,自认源出于葫芦,可见盘瓠氏的起源古老而源远流长,所以有人将盘瓠氏看作伏氏便不难理解了。也正是盘瓠氏的继承者,驯服了犬,用以狩猎并作为肉食。因此,由盘瓠(葫芦盘)的图腾崇拜,化为犬图腾崇拜,即是食物的主要来源者,显示了原始社会向前发展的一个程序。”何光岳的《南蛮源流史》已阐述了这个问题。《楚辞·大招》曰:“醢豚苦狗,脍苴蒪只。”说的是杀了狗,挖去腹脏,切片晒成狗肉干。可见食狗是古代已习常的事了,与图腾崇拜无关系。

旧时雷州城乡中信奉释道二教的居民禁止吃狗,不准在村中杀狗,杀狗吃狗都在野外,吃完后漱洗口嘴干净才能回家。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后,人民的观念更新,青年人都不顾忌旧俗,吃狗逐渐风行,而且品种多样,有白斩狗、焖狗、狗煲,还有甜糟狗最补身体。但是信奉释道之教的家庭成员至今仍然是禁止吃狗的。

雷州还流传着《牛与狗》的故事,对狗贪人之功为己有的丑恶行径早已痛责。再者,狗又有强身壮骨的药用功能,雷州古是蛮烟瘴地,食狗能补身体祛湿除病。更为奇趣的是:狗是图腾崇拜的灵物,食狗可以获得智慧与神力,抵御邪气的侵犯。何乐而不食呢 !

本文源于《岭南文史》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