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中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高耸的黄河故道大堤是古代商丘人民战天斗地的象征。从宋国故城到归德府城,3000多年来,商丘古城的变迁可以完整、真实地展示中原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变迁。商丘古城是豫东黄泛平原上典型的“城摞城”范例。

黄河故道在商丘境内有南北两段,南段为金朝末年金哀宗时期至明朝弘治时期的黄河古道,北段为明朝弘治时期至清朝咸丰时期的黄河古道。黄河经过两次南北大改道,在商丘境内留下了136公里的故道,流经商丘境内的民权县、宁陵县、梁园区、示范区、虞城县5个县(区),涉及26个乡(镇)、5个国有林场及5座水库,其间有河道、湖泊、湿地、林带、芦荻、莲藕、村舍等自然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址等丰富资源。

黄河故道是商丘最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文化旅游资源,有丰富的湿地、多样的植被,是鸟类、鱼类等栖息的天堂,是商丘市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这里还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产生地。老子曾在孟渚台(今商丘市区东北、虞城县西北黄河故道一带)临水隐居悟道十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道家思想就酝酿于此。道家重要代表人物庄子是宋国蒙邑人,庄子故里就在今商丘黄河故道岸边。北宋大文豪苏轼应宋城县令之邀于元丰元年(1078年)写下了《庄子祠堂记》一文。庄子祠位于今商丘市梁园区蒙墙寺村,是纪念庄子的祠堂,今文存而祠已不存,庄子祠应想法设法予以恢复重建。

数千年来,商丘古城或为国都或为州郡府治,始终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城市之一。另一方面,商丘古城的城池区域具有连续性,虽然城池面积有过变化,但是其位置都没有离开宋国故城的范围。

“只有走到商丘这个地方,才知道黄土、黄河和我们的密切关系。”2023年8月,在商丘参加殷商探源与豫东考古暨三代文明学术研讨会的南方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讲席教授唐际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

唐际根说:“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就在商丘做田野工作,一直到2021年恢复考古发掘。在这期间,我和商丘有很深厚的缘分。当看到商丘地层剖面的时候,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冰冷的剖面,而是历代商丘人——包括仰韶、龙山、岳石、两周、汉代的先民都生活在稳定、美好的生活环境里面。但是在北宋、南宋以后,尤其是宋、明之间大量的水患导致了今天商丘地貌的巨大改变。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商丘人都生活在剧烈的环境变迁之中。商丘人经历了很多苦难,也经历了很多与洪水的斗争。”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商朝建立后,汤都南亳(位于今商丘古城东南、商丘市虞城县谷熟镇西南);周朝建立后,封微子启于宋(即商丘),其都城经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确认,位于现存归德府城外围,四周城墙周长12985米,面积达到10.2平方公里;两汉时期的梁国都城大体沿用了宋国都城;唐朝时,商丘称宋州、睢阳郡,是当时全国较大的城市之一,战略地位重要,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多次慕名游历于此;在北宋,商丘居于陪都地位,称应天府南京,是宋朝的政治中心之一;在南宋,商丘是开国都城,宋高宗赵构于1127年登帝位于此;金元明清时期,商丘一直是归德府府治所在地。

目前,宋国故城经过文物考古部门多年的调查、试掘,已基本确认四周城墙的位置、规模、结构及筑造工艺。现存的明清时期归德府城,保存基本完好,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外圆内方。砖城墙以内93条街巷棋盘状分布,城内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南部最低),为典型的龟背城,向人们展示了古代人民较高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商丘古城是一座独具魅力的古都城,也是商丘人民与黄河变迁共存共生的象征。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白 鹏

来源:商丘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