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时风

一边鼓励生育,一边岗位歧视,女性养育孩子的积极性怎么能调动起来?近日,发生在广东的两起案例值得深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例是女教师产假和哺乳假结束后,向学校提交返岗申请,但学校以无教师岗位为由,把她安排到校园门卫及校园清洁工岗位。另一例是某酒店一位女主管怀孕后,她的岗位由主管调动为前台接待员,薪资由每月8000元调整为4000元。

一直以来,在激烈竞争的现代职场中,怀孕生子是困扰不少女职工的一道“选择题”,有的女职工就因为怀孕休假,结果遭到了单位不合法不合理的对待。

这种岗位歧视甚至普遍存在于女性就业上。盲盒公司泡泡玛特在一次招聘面试时,其中一项竟为:近期是否有生育计划(限女性),并要求填写计划时间。除了明目张胆的女性岗位歧视,有的用人单位越来越隐蔽,故意避开婚育话题,以旁敲侧击的方式来获取想要的答案。比如,询问“男朋友是哪里人、做什么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因婚育等因素,遭受就业歧视的现象屡屡出现。某招聘平台发布的《2022职场女性与男性性别差异数据报告》显示,近八成女性遭受“面试阶段被问婚恋或生育情况”等职场歧视。

现在的职场女性,不敢生、不愿生,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其中岗位歧视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失去晋升机会,岗位被人代替,收入大幅下降,事业发展受阻等,往往让她们产生结婚生育恐惧。

本文开头所举的案例,在法院的支持下,两位当事人维权成功。这一判决提醒用人单位应强化尊重妇女权益的意识,不得利用劳动合同期满等理由,在女职工生育期间随意终止劳动关系,也不得对女职工返岗后采取区别对待和任意调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笔者很难想象,两位女子胜诉付出的代价又会是什么?两个人还能在原单位、原岗位安心顺心工作吗?如果重新选择新的单位,会不会被认为是“刺头”,落入无人敢用的境地?

为女性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绝不仅是用人单位的责任,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女性作为生育主体应当充分享有生育权,让她们愿意生、安心生,消除岗位歧视不容忽视。

文章最后,附一首打油诗作为结尾:

调岗降薪难晋升,

还有多少不公平?

岗位歧视不消除

少生岂能怪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