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本学校一角,草骨蓢村为旧名,如今盛华村属于朗北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宗本学校一角,草骨蓢村为旧名,如今盛华村属于朗北村▲

白沙镇朗北村委会下辖的盛华村,位置相当偏僻,但并不难找。村外大片稻田和树林,有自成体系的清静。

宗本学校位于村口,但我第一眼见到它时愣了愣神,因为它和我手上的资料图片有挺大差别。资料图片里的它灰头土脸,眼前的它虽然看起来也不新,但外墙粉刷成米白色,应该是近几年草草刷过一次。

学校是两层建筑,三开间结构。一楼是长廊结构,正中有木门。二楼拱廊结构,顶端山墙上的校名已经彻底模糊。院内后进是一栋碉楼,碉楼为五层,站在校外可以看到碉楼顶端。碉楼并未粉刷,还是保持着青灰色外墙的原貌。走到侧面,可以见到碉楼三楼以上的形貌,旧时是用于防御之地。

宗本学校正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宗本学校正面▲
后进有一座碉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进有一座碉楼▲

宗本学校没有任何资料可供查询,村民的口径也不一致,有人说建于上世纪20年代,也有人说建于1907年。这两个说法都有可能,因为台山乡村往往先有私塾,再有现代新式小学,前者基本建于晚清,后者的建设则是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高峰期。村中的一面介绍牌证实了我的推测。

学校对面的大榕树下,有一面介绍牌写有盛华村简介。村子始建于1840年,村民均为黄姓。村子户籍人口三百多人,海外华侨比村民更多,分布于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等地。如今村子里保留着88座两房两廊一厅的旧式广府民居,眼前的宗本私塾则正如村民所说,始建于1907年。我眼前的新式学校格局,则应该是上世纪20年代整修扩建的产物。

宗本学校侧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宗本学校侧面▲

盛华村看着不起眼,却名人辈出,最出名的当属1878年出生的黄湘。

黄湘年少时务农,好武且有义气,后来随兄长前往加拿大谋生,在温哥华参加同盟会。袁世凯复辟时,孙中山发起讨袁运动,号召华侨回国助力。黄湘参加了以加拿大洪门为骨干的华侨讨袁敢死先锋队,队员们集合于日本横滨训练,1916年回国准备参战时,袁世凯病死,先锋队随后奉孙中山电令前往上海集中。在慰劳先锋队的大会上,孙中山相中了黄湘和马湘二人,留下担任贴身卫士。二人以忠勇著称,有“黄湘马湘,相得益彰”之称。

此后,黄湘就一直跟随孙中山,先后担任侍从副官和卫士队长。1922年,陈炯明叛变,围攻广州总统府,黄湘身负重伤,仍英勇战斗,护卫孙中山冲出重围前往永丰舰。

1924年,孙中山抱病北上,黄湘随同,此时已被授中将衔。孙中山逝世后,黄湘任中山陵警卫处处长。“九·一八事变”后,黄湘不满当局对日软弱态度,愤而辞官回粤,被推举为省港海员工会主任委员,积极为东北义勇军和十九路军募集军用物资。抗战期间,广州沦陷,黄湘转赴香港,1940年病逝。

如今,村中仍留有黄湘祖居,与周边建筑格局样式一样,都是传统的青砖建筑,只是已经破败。

村中除了黄湘这位误认,还有过一位文化人——1911年出生,2007年去世的法学家黄炳坤。

1929年,黄炳坤毕业于香港华仁书院,后就读于中央大学政治系外交组,1934年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35年留学日本东京,1936年任香港《大众日报》记者,后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1939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1940年入芝加哥大学,1942年又进入哈佛大学研修哲学。

1943年,黄炳坤担任美国战略事务局分析员、美国财政部贸易专员。1946年回国,任国立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1950年任中山大学政治系教授,1953年任武汉大学法律系教授。1962年出任湖北省文史馆馆员,1978年回到武汉大学任教授。作为国内知名法学专家,黄炳坤著有《国际法》《当代国际法》《中国涉外经济法律问题》等著作。

此外,1933年出生的黄景仁是老一辈新闻人,曾任《广州日报》副总编辑,获得过“邹韬奋新闻奖”。

按年龄推断,黄湘与宗本私塾乃至宗本学校应该没有交集,但黄炳坤与黄景仁应该都在这所乡村新式学校中得到启蒙、打下基础,然后带着对世界的憧憬走出小村,走出自己的人生。这样的故事,在台山乡村一次次发生。

宗本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宗本学校▲

图源 | 叶克飞摄

作者| 叶克飞

编辑| 二蛋

一代默片女神,她比烟花寂寞

这座“以大学为美”的城市,曾主导德国的战后崛起

一个有趣的人,最不爱的是做官

享誉世界的他,曾将千余画作冲入马桶,大量名作被红卫兵劫掠

每年享受318天阳光的中世纪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