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有云:“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 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曹操看后,作了批注:“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便是其出处,那么历史上堪称“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名将有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赵充国

赵充国,西汉名将。汉武帝时,曾随李广利出击匈奴,率百壮士突围,被拜为中郎将。后来又率军击败氐族叛乱,俘西祁王。昭帝死后,与霍光拥立宣帝,获封营平侯。

前61年,羌人叛乱,年逾七十的赵充国正督兵西陲,他领兵不满万人,迅速出师,到达湟水岸边,羌人多次挑战,他坚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宣帝已征发六万骑兵准备大战。酒泉太守辛武贤上奏:羌人以畜产为生,汉军分兵出击,就算不能全灭,只要夺了他们的畜产,羌人必定胆丧,望风归降。

宣帝将奏书交于赵充国,命他主动出击。然而他却以为辛武贤之策不妥,于是上书:对羌族各部,应区别对待,严惩主谋者,宽恕胁从者,选择良吏抚慰羌民,才是万全之策。

赵充国年高德勋,宣帝无奈,于是将其上书发给群臣讨论。结果公卿都以为先零部落兵马强盛,应当先铁血征服依附先零的破、开部落,意见与赵充国完全相反。

于是宣帝升辛武贤为破羌将军,发下玺书嘉纳其策。同时发书给赵充国,指责他迟迟不肯用兵,不顾士兵艰苦,不计国家开支,命令他“引兵便道西并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充国受到宣帝指责,却并未放弃,他先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不奉诏,然后再次上书陈述厉害,最终宣帝被他的坚持所感,“纳其策”。

于是赵充国驱逐先零羌,对其余部落秋毫无犯,余羌皆服,派人来说:“愿得还复故地”,最终羌乱“不烦兵而平”。

然而,赵充国平叛回朝后,论功行赏,霍光和昭帝却犯了难,因为老将军功劳虽高,却对羌人杀伤不大,汉军功爵最讲斩虏数,但赵充国斩首远远不够,俘虏还被他全给放跑了,这叫朝廷如何封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充国笑道:封侯非我意,但愿海内平,老夫一把年纪了,哪还有什么争强好利之心,如果天下太平不用打仗,吾之所愿也。

这就是赵充国,功劳虽大,却声名不显,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不外如是。

二、司马错

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渐强,东部魏国马陵、桂陵两败于齐,秦又从魏国手中收复河西之地。到惠文王时,秦国已经尽有关中、陇西、商淤、北地、河西之地,国力日盛,东出之声高涨。因此纵横名士张仪提议东出灭韩临周,挟天子以令诸侯。秦国朝野上下纷纷赞同,秦王也倾向于东出灭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时司马错却提出,关中虽是天府之国、地势险要,但毕竟太小,人口承载力有限,“今王之地小民贫”,以一隅之地别说对抗整个中原,就算是一个关东,也是毫无成算。所以秦国要壮大,必先取巴蜀,然后再溯江而下,攻楚。

正如司马错所说,巴蜀“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而且巴蜀易得,“夫蜀,西辟之国也,……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攻取巴蜀对于关中来说是一个代价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决策。

于是,司马错力排张仪之议,劝得秦王伐蜀,同年十月,秦灭巴蜀。昭襄王二十七年,司马错又率军三次沿江攻楚,楚被迫割汉水以北与上庸之地与秦。

自此,秦雄据关中、蜀地财货丰腴之地,以函谷关、武关之河西地为屏障,东出之势就此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得蜀地,如巨舰得港,不系之舟从此乘风破浪,东出兼并,所向披靡。如果说商鞅变法为秦一统天下提供了物质基础,那么司马错攻灭巴蜀,吞并汉中则使秦国立于不败之地。纵使东出失利,亦可西进关中,恢复国力,凭借山川形胜,待有明君。

司马错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筑国何须名天下?

三、长孙晟

长孙晟,大隋第一战略家,将强大的突厥一分为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孙晟十八岁时为司卫上士。别人不知其能,唯杨坚一见,深赞其异才,携其手与人说:“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

北周北齐时,突厥强大,两国为了避免被突厥攻击,争先向突厥进献厚礼。北周大象二年,突厥沙钵略可汗求婚于北周,宣帝以宗室女千金公主许之。而长孙晟作为宇文神庆的副手随同出使突厥。

史载,沙钵略可汗常与长孙晟游猎,一次遇二雕飞而争肉,长孙一发而贯双雕。沙钵略大喜,命诸子亲贵与长孙晟亲近,“以学弹射”。就这样,长孙晟在突厥呆了一年才回中原。在此期间,长孙晟不仅教匈奴贵族骑射,还秘密与遭嫉的沙钵略可汗之弟突利设结盟,考察突厥山川地势、部众强弱,回来后一一汇报给北周丞相杨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皇元年,沙钵略大举进犯隋朝边境,深悉突厥内情的长孙晟向文帝建议:突厥有五大可汗,第一可汗沙钵略,名分最高;第二可汗奄罗;第三可汗大逻便,既畏惧沙钵略,又受其压制,心怀二心;第四可汗达头,实力最强却居沙钵略之下,心怀不满;第五可汗是突利设,虽得部众之心,却为其所嫉,“今宜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突厥可定!”

杨坚听后赞叹不已,当即批准了长孙晟的策略。他派出两个使团,一个由太仆元晖率领,往西去拜访达头,赐之以狼头纛,以示他才是突厥的第一可汗,当达头回访时,文帝又故意将其使者处于沙钵略的使者之上,沙钵略和达头果然产生了猜疑。

另一个使团则由长孙晟率领,向东拜访突利设,送上大量金银,引诱他内附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等于在沙钵略的东、西两面各插了一把尖刀。这还不算,长孙晟更厉害的一招是对付阿波可汗。

开皇二年北周旧将高宝宁引突厥兵攻平州,窦荣定派史万岁出马,将其吓退,当时长孙晟就在窦荣定身边当偏将,他一见阿波退兵,马上派使者去见他,离间他与沙钵略的关系,说他屡战屡败,而沙钵略屡战屡胜,将来回国沙钵略定会治他的罪,还告诉他达头可汗已经与大隋联合。

于是,沙钵略可汗欲继续南进攻打长安,达头可汗不从,引兵退走。经过长孙晟的一番操作,突厥内部被分化,无法形成合力,沙钵略被孤立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皇三年,沙钵略派军袭击了阿波可汗的牙账,俘虏其部众,并杀死阿波的母亲。阿波震怒之下投奔达头,达头借兵十余万于他。最终阿波大败沙钵略,夺回故地。沙钵略狼狈东逃。

此后二十多年,长孙晟来往于隋与突厥之间,时而与突厥各个可汗称兄道弟,把酒言欢,时而兵戎相见,刀戈相向。最终他利用突厥各部落各可汗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硬生生的把一个强大的突厥汗国折腾的一分为二,扶植了最弱的启民可汗上台,迫使东突厥各部归降隋朝。此功非常人所能及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长孙晟在军事上的声名不显,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吧!

四、戚继光

如果有人问,大明万历年间抵抗蒙古最“善战”的将领是谁?大多数人会认为是李成梁?其实非也,是戚继光。

戚继光以抗倭闻名,但后来抵抗蒙古世人却甚少提及,而原因就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载,抗倭成功以后,戚继光在张居正、谭纶的举荐下,出任蓟镇总兵官,“总理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督师十二路军戍事”。

而当时的李成梁镇守辽东。

李成梁确实善于击败蒙古骑兵,然而却不善于歼灭敌人,于是辽东年年有战事,岁岁动刀兵,因此李成梁名气更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戚继光善于打歼灭战。万历二年,戚继光在董家山重创朵颜部,并生擒了首领董长秃,从此朵颜部再也不敢侵犯戚继光的防区。

另外戚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因此他在蓟门的数十年,战事甚少,“数十年得无边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李成梁,戚继光是真正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五、李道宗

李道宗是唐宗室名将,在历史上也以“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著称。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李靖曾言:“陛下尝言勣、道宗用兵不大胜亦不大败;万彻若不大胜即须大败。臣愚思圣言,不求大胜亦不求大败者,节制之兵也;或大胜或大败者,幸而成功者也。故孙武云: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靖眼中,李勣、李道宗都是“善战者”,而薛万彻打仗则运气的成分居多。

李勣就不用说了,既善战又有赫赫之功,李道宗名声不显,却为何会被李靖推崇为“善战者”呢?

其实李道宗在名将如云的大唐,绝对能数得上第二档的将领(第一档是三李一苏),统兵能力比尉迟恭、秦琼等要强。而他之所以名声不显,被史家忽视,原因只是他不争功,打的仗不显山不露水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道宗是初唐征战范围最广的将领之一,仅次于李靖、苏烈,李勣,他从十七岁就开始跟着李世民打仗,打遍了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和刘黑闼等一干枭雄,贞观年间还东征过高丽。

李道宗在历次作战中,攻守兼备,所面对的敌人有中原的割据势力,也有塞北和青海的游牧民族,其涉及到的地形也相当复杂。

要说有什么不足之处的话,就是几乎没当过主帅、统领兵力过少,这也是他功名不显的原因。不过他往往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如阴山之战后,颉利以十余骑奔其部。李道宗引兵逼之,小可汗阿史那苏尼才执送颉利与唐。再比如,东征高句丽时,李道宗建议“直袭平壤”才有李勣的灭高句丽之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灭吐谷浑一战,李道宗在吐谷浑退走众将都支持回军的情况下,力排众议,坚持追击,最终在无人的苦寒之地行军二千余里,在乌海追上伏允可汗,大破其众,俘其名王骁将,更显示出他远超一般战将的战略眼光。

李道宗能在灭东突厥、吐谷浑和高句丽三次战役中出色地配合李靖和李勣完成任务,可见对战争的理解之深刻、透彻,以及执行能力的强大,这就是李靖如此推许李道宗的原因,可惜他因房遗爱谋反案被流放,病逝于途中,否则可能又是一个苏烈。

六、郭元振

673年,年仅十八岁的郭元振一举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通泉县尉。虽然少年得志,但他的仕途却很不顺,在通泉县做了将近二十年的县官。后来他又因为在通泉县私铸钱币,掠卖人口,引发了当地百姓的不满。但是却因祸得福,被诏入京城治罪,武则天一见发现其才华横溢,官升右武卫参军,“充使聘于吐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吐蕃回来后,郭元振接连向武则天献策,提出了对付吐蕃的离间计。在郭元振的谋划下,吐蕃发生内乱,有“大唐名将收割机”之称的吐蕃大相论钦陵被杀。从此大唐在与吐蕃的征战中占尽优势,直到安史之乱爆发。

701年,郭元振被武则天任命为凉州都督,率军五万,奔赴河西。郭元振到任后,并没有急于与吐蕃开战,而是抚民众,张军威,使吐蕃赞普屈膝请和,献马三千,黄金三万,牛羊不可胜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郭元振又在硖口修筑和戎城,设置白亭军,将凉州边境拓展一千五百里,另外他还在凉甘二州实行屯田,使积存的军粮可供数十年之用。在任五年间,凉州史称“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

之后,郭元振又被任命为左骁卫将军、检校安西大都护,出镇西域,期间治绩同样出色。710年回朝时,安西各部落的酋长流泪相送,有的甚至用刀划破脸颊。刚进入玉门关,距凉州还有八百里时,百姓就已经前来迎接。

可惜这样一位无赫赫战功的善战者却因为李隆基初登大宝,需要在军中树立自己的权威,被他以“军容不整”之罪坐罪流放,李隆基还真是挑的好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认为历史上还有谁可以堪称“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欢迎留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