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权属于新华社以及相关记者,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斋”所有。备注引用于新华社,略有删减。媒体类平台转载需经本人同意方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 侯中贤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员们在棉田里喷撒杀虫药水除虫

耿马傣族佧佤族自治县勐定坝,是一个属于热带气候的河谷大平坝,过去每年只种一季稻谷。在政府和内地汉族兄弟帮助下,1959年第一次种上了5000亩棉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跑马坪公社的小麦丰收 1959年 朱于湖摄

跑马坪是宁蒗彝族自治县小凉山上的一块平坝,解放前是奴隶主跑马和打冤家械斗的战场,现在这里盖起了许多的房屋,设立了民族贸易公司、卫生所等,成为一个新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贡县社员第一次把余粮卖给国家 1959年 黄昌禄摄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仅1958年一年中,就新开了8万多亩梯田,超过了解放前水田面积的5倍。每人平均粮食由解放时的200斤提高到1000多斤。怒江两岸已建立了400多座厂矿,诞生了傈僳族的第一代工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 王传国摄

佤族是我国发展较慢的民族之一,到解放前还没有完全形成阶级社会。解放十年来,佧佤族人民第一次栽培了水稻和小麦,佧佤山上还建立了发电厂和其他工业,创立了自己的文字,普及了小学教育,1958年又办起了中学,医疗卫生机构也发展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营贸易商店收购土特产 1959年 杨时铎摄

独龙族人民一直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1950年得到了新生,变刀耕火种为精耕细作。1956年,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在1958年掀起了史所未有的生产热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 侯中贤摄

驰名中外的云南“滇红”茶,由于1958年雨水充沛,茶园管理得好,1959年茶芽萌发比往年又猛又齐。茶农们正在日夜采摘春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 王传国摄

昭通专区的绵羊、黄牛和毛猪占全省第一,各种野生兽类也很多。图为专区商业部门收购站的工作人员把收进的绵羊毛分级包装,准备运往上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 朱于湖摄

云南省富民公社永定管理区社员在用电动脱粒机脱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社农具厂撒梅工人毕望用车床制造农具 1959年 朱于湖摄

1958年10月,两万余撒梅人和汉回人民一起组成了阿拉人民公社,一周年后,公社出现了各种工厂,新住宅、电影院正陆续落成,托儿所、食堂等福利事业也办的日益完善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 谢浩忠摄

居住在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僾尼族人民,过去刻木记事。人民公社成立以后,第一批会计人员已经成长起来。这是县委工作组钟明清在辅导各生产队的会计提高业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 侯中贤摄

个旧市蒙自公社十里铺管理区看天小组,积极利用蒙自气象站送给的一个百叶箱、一个土量筒和一些自己制造的土设备,两年多以来,作出的地区天气预报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社篾织厂工人正在用竹子编织家具 谢浩忠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圭山公社打猎队,把豹皮卖给国家

宜良县圭山人民公社,1959年不但粮食丰收,而且也是副业大发展的一年,仅1959年1月到10月中旬就收入了41万6千3百多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 王传国摄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解放十年来,全州已建立26个民族医院、疟防站、卫生院(所),以村庄为单位的基层卫生保健网也已经形成,医务人员比解放初期增加了30多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 王传国摄

大理县周城村,1956年还有90%以上的文盲,经过两年的扫盲工作,除少数年老体弱者外,都摘掉了文盲帽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副所长蔡希陶在温室里观察亚热带植物生长的情况 1959年 王传国摄

为了探索云南这个“植物王国”的秘密,中国科学院在云南设立了昆明植物研究所。几年来,采集的标本达327600多号,其中有数百种是世界上还没有发现的植物,大大丰富了植物研究工作资料。